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太一生水》与《曾子天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
《太一生水》之混沌神話
读《太一生水》札记
<太一生水>发微
还原真实的赵云--一生以
蜀国日报之曹匪孟德罪恶
苦命一生的悲情男子夏侯
最新热门    
 
太一生水:楚儒的体、相论

时间:2009-7-24 13:49:03  来源:不详
。而且,这种“各自”只有同构为在以后才会表现出来。相又名为存。此名为王弼所发,他说:存而不有,没而不完,有无莫测,故曰似存。[7]相就是这种非无(体)、非有(在、用)的中间者,或体、用两界的过渡者。它们是世界之为世界、存在之为存在的具体原因、质素、要件。用今天的概念,大约相当于时间、空间、属性、法则、能量、动量、质量、形在之类。任何单一相什么都不是,可一旦诸相同构、同一,世界中便有在、有用、有意义、有价值、有向往、有追求。 
古代有一个时期,哲人们对相的感悟特别丰富,如古希腊的诸元素说,中国的“五行”说、阴阳说均属此。然而,相的奇异性,是古代哲人不易驾驭的。结果出现了许多相似又相非的概念。为了使问题简明,我们不妨先仅就中国古代所有罗列一些主要概念: 
《老子·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知北遊》:“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而为生,散则为死”。《天下》:“神由何降,明由何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礼记·礼论》:“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无。” 
《吕氏春秋·大乐篇》:“乐者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 
《黄帝四经·十大经·观第二》:“……为一国。……今始制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下会于地,上会于天。” 
《鹖冠子·度万》:“气由神生,道由神成”,“神化者,定天地,豫四时,拔阴阳,移寒暑。”《泰錄》:“故天地阴阳之受命,取象于神明之效,……天者气之所总出也,地者理之必然也”,“神明者,积精微金粹之所成也。” 
《文子·道原》:“以无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易纬·乾凿度》:“有形生于无形,……故曰,有太易(一),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定。” 
《列子·天瑞》:“夫有形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一),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布顺,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易大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其易之门邪。……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淮南子·本经训》:“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上面引文中出现的:二、三、阴阳(老子),气、神明(庄子),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礼运),两仪、阴阳、四时、暑寒、柔刚(吕氏春秋),两、阴阳、四时、地天(黄帝四经),天地、阴阳、神明、四时、寒暑(鹖冠子),天地、四时、阴阳(文子),太始、太素、太易(列子、乾凿度),阴阳、动静、水火木金土、乾坤、男女(周敦颐),天地、乾坤、动静、刚柔、阴阳、阖辟、神明、两仪、四象、八卦(易大传),天地、山川、阴阳、四时、八极、六合(淮南子),均是相的不同称谓。从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域。原因不外两点,一是相本非一相,而是诸相并存;二是各家的把握有差,统一不易。 
不过观其主要,也看得出有几个概念出现的频率较高,如阴阳、天地、神明、两仪、四时、寒暑、乾坤等。恰好这几个概念在《太一生水》中也同样出现。这说明,中国古代哲人是有相同之处的。 
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相之为哲学论题,在中国学术中启于老子,兴盛于战国,后世所宗者多是与道家有各种关联的人或著作,而在儒家,则少顾及,《系辞》和《礼运》应当视为特例。至荀子,“太一”本体一下来便不是相,而是在。他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