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北朝“三长制”四题
北魏“三长制”四题
朝鲜“三学士”就义沈阳
“三贴近”传统的历史演
谨防“三无问题”
历史教学要做到“三须”
乾陵露天石刻文物保护实
最新热门    
 
“三閭大夫”考 ——兼論楚國公族的興衰

时间:2009-7-24 13:49:43  来源:不详
錫圭《戰國文字釋讀二則》,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年文集》,1996年,154-158頁。案:古書所說“征”有多種含義,一種是大府之征,主要是征自農民,供軍國之用(養軍隊、官吏和刑徒);一種是少府之征,則征自山林川澤、道路關卡和王所控制的工商業,供國君之用。這兩種“征”都不一定是以貨幣的形式,而經常是以實物和力役的形式(參看:《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楚征木材,可參看包山楚簡簡140的正、背,字亦作“政”。木材之征,估計應是實物之征。裘文說“既征”是表示“已經在王那裏征過稅”,好像說買木材的人向王交納商品稅,似可商榷。 
[7] 參看:陳振裕《江陵望山一、二號墓所出楚簡概述》,收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3-11頁。考釋見該文第7頁。 
[8] 見李零考釋的《新編全本季木藏陶》,中華書局,1998年,46-49頁。 
[9] 帛書說“臣以車百五十乘入齊,※逆于高閭,身御臣以入”,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83年,37頁。該書〔注一四〕說“高閭應是齊都臨淄的城門”。 
[10] 這裏引用的《戰國策》,其國別、章次是用姚宏本,下同。
 

三 
  
“昭”、“屈”、“景”三族的來源是什麽?這個問題,過去不楚(或者也可以說,只有一個族的來源,即屈氏本身,我們知道;其他兩族,大家不知道),現在有古文字的線索,事情才水落石出。下請分別述之: 
(一)昭。昭氏的來源,過去不清楚,現在知道是楚昭王的後代。因爲從出土文字材料看,楚昭王的“昭”(如邵王之媓鼎、簋)和楚姓氏的“昭”(如包山楚簡人名中的“昭”),[1]它們的寫法一樣,都是寫成“邵”。古文字中的楚姓“邵”就是古書中的楚姓“昭”,這點很清楚。例如上文提到的“昭揚”或“昭陽”,他曾在楚懷王六年(前323年)大敗晉軍於襄陵。此事是楚國歷史上的大事。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啓節就是用這件大事來紀年,叫“大司馬邵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2]包山楚簡的文書部分也有同樣的紀年。[3]它們記載的這位大司馬就都是寫成“邵陽”。可見楚昭氏的“昭”本來是寫成“邵”。特別是還有一條材料,恐怕更關鍵。這就是包山2號墓的墓主,我們從該墓的占卜竹簡看,他的官職是懷王左尹,名字叫“邵※”(前?-前316年),也是以“邵”爲氏。[4]此人與屈原同時,生前患有重病,爲了祈求康復,曾反復占卜,反復祭禱。祭禱對象有神也有人。“人”是什麽呢?是他的五世祖考:“邵王”、“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5]整理者在注釋中指出,“邵王,楚昭王,公前515-公元前489年在位。先秦時期有以王號爲後代之氏的習慣,昭王應是邵(昭)※這一支的始祖”[6]。這是非常過硬的證據。 
(二)屈。是楚武王之後,這點比較清楚。但我們希望知道的是,爲什麽從春秋到戰國,它一直都是顯族。春秋時期的楚公族,重要性最大是“鬭”、“成”、“屈”、“蒍”。[7]當時的王朝大臣,除王族之外,主要都是由這四族的顯貴來擔任。鬭氏和成氏(成氏是鬬氏的別族)是若敖(熊儀,前790-前764年)之後。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嶺楚墓曾出土過一件“克黃之升”,[8]克黃見《左傳》宣公四年,爲楚莊王箴尹(此官,據《呂氏春秋·勿躬》,是楚國的諫官),就是鬬氏家族的成員,[9]但他的氏名在器銘中並未出現。包山楚簡有“※”氏,也許就是鬬氏的本來寫法。[10]屈氏是武王(前740-前690年)之後,這一氏名在出土文字中有不少發現。[11]蒍氏(《左傳》或作“薳”),[12]舊說是蚠冒(前757-前741年)之後,現在看來,也許是熊嚴(前847-前838年)四子中的第三個兒子,即叔熊(或叔堪)的後代。[13]河南淅川下寺、和尚嶺和徐家嶺的楚墓就是這一氏族的墓地。其中包括康王令尹蒍子馮和其配偶的墓(下寺三組墓)。[14]這一氏名有三種寫法,一種從邑從爲,疑與“蒍”相當;一種從邑從正反雙虎,疑與“薳”相當;一種從邑從化,則可能是第二種寫法的別體。銘文也叫“楚叔之孫”。[15]這四族當中,鬬、成、蒍三族,資格比屈氏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