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北朝“三长制”四题
北魏“三长制”四题
朝鲜“三学士”就义沈阳
“三贴近”传统的历史演
谨防“三无问题”
历史教学要做到“三须”
乾陵露天石刻文物保护实
最新热门    
 
“三閭大夫”考 ——兼論楚國公族的興衰

时间:2009-7-24 13:49:43  来源:不详
,是楚王族所出,但陳書所列以熊爲氏者卻既非王族,也非楚國的重要公族,顧表去而不數是對的;陽氏和囊氏雖然是從王族分化,但陽氏是穆王(前625-前614年)之子王子揚的後代,囊氏是莊王(前613-前591年)之子王子貞的後代,它們分出的年代都比較晚,重要性也比較差;而“申叔”、“申”、“伍”、“潘”、“沈”、“觀”、“伯”等族,則或以封邑爲氏,或不詳所出,都是某些大臣的後代,它們也不能同“鬭”、“成”、“屈”、“蒍”相比。陳譜和顧表把這四族列在最前面,這是很有道理的。 
[8] 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發掘記》,《文物天地》1992年6期,10-12頁。 
[9] 據《左傳》宣公四年,克黃是成王令尹鬭穀於菟(字子文)的子孫。 
[10] 《包山楚簡》簡61:“九月辛酉之日,新大廄陳漸受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伐(代)陽廄尹郙之人※戟於長沙公之軍。登門有敗。          疋(胥)越。”簡文中的“※戟”,注(105):說“※,讀如鬬。”滕壬生先生以爲是人名(見所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77頁)。 
[11] 參看:徐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據徐譜,包山楚簡以“屈“爲氏者凡11人,見《包山楚簡》,簡7、62、67、87、121、130、157、169、176、190、223。此外,屈氏還見於楚屈子赤角瑚(《殷周金文集成》,第9冊,1988年,4612)、楚燕客銅量(《殷周金文集成》,第16冊,1994年,10373)、王鐘戈(《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冊,11393)和楚璽印(《古璽彙編》,3599)等。 
[12] 《左傳》的這兩種寫法是以“蒍子馮”爲分界線。他本人是兩種寫法都有,前之者作“蒍”,後之者作“薳”。 
[13] 據《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熊嚴四子爲伯霜、仲雪、叔熊(或叔堪)、季紃(或徇)。熊嚴卒,伯霜立。伯霜卒,三子爭位,仲雪死,叔熊亡,避難於濮。最後繼位的是季紃。叔熊是楚叔氏,即楚蒍氏的來源(疑“叔熊”、“叔堪”本作“叔酓”)。參看:李零《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文物》1992年2期,47-54,轉90頁。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發掘記》;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1期,47-60頁;李零《化子瑚與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6期,29-31頁。 
[15] 同注24引李零文。案:《文物》1996年1期49頁:圖一:排印有誤,圖一:1的第一字應刪去,圖一:3應同4。 
[16] 參看:徐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據徐譜,包山楚簡以“競”爲氏者凡11人,見《包山楚簡》,簡68、81、90、110、118、121-123、131、155、163、180、187。此外,競氏還見於楚燕客銅量(《殷周金文集成》,第16冊,10373)、楚襄成公戟(《考古》1995年1期,75-77頁)、楚璽印(《古璽彙編》,0275、3130-3132)等。 
[17] 李零《楚燕客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4期,102-103頁。 
[18] 徐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31頁。 
[19] 《殷周金文集成》,第1冊,1984年,37。 
[20] 李零《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諡》,《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6期,23-27頁。 
[21] 但楚滅若敖氏之後,鬬穀於菟的後裔,仍有人在王朝擔任要職,如鬬韋龜(鬬穀於菟的玄孫)、成熊(成虎)事靈王(《左傳》昭公四、十二、十三年);鬬成然(韋龜子,也叫蔓成然,字子旗)事平王,爲令尹(《左傳》昭公十四年);鬬辛(成然子)事平、昭二王爲鄖公(《左傳》昭公十三、十四、十九年、定公四年和五年);鬬巢(鬬辛弟)、鬬懷(鬬辛弟)隨昭王出亡,有功(《左傳》昭公四年、定公五年)。此外,《國語·楚語下》還有鬬且,事楚昭王。 
[22] 如蒍子馮(或薳子馮)、薳掩事康王,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