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北朝“三长制”四题
北魏“三长制”四题
朝鲜“三学士”就义沈阳
“三贴近”传统的历史演
谨防“三无问题”
历史教学要做到“三须”
乾陵露天石刻文物保护实
最新热门    
 
“三閭大夫”考 ——兼論楚國公族的興衰

时间:2009-7-24 13:49:43  来源:不详
,地位比屈氏高,但爲什麽到了戰國時期,維持大族地位不衰只有屈氏,這是耐人尋味的事情。 
(三)景。景氏的來源,過去也不清楚。因爲如果說它是出自王族,楚國並沒有一個楚景王,如果說它是某個著名大夫的後代,好像也沒有線索。現在借助古文字材料,我們才終於明白,它就是楚文字常見的姓氏“競”字。競氏在包山楚簡和楚國銅器、楚國璽印中都有發現,[16]過去,我們以爲它就是《姓苑》等書中的竟氏。[17]徐全勝先生在考釋包山楚簡中的競氏時,也是這麽看。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去這一解釋,他還有另一種考慮,“復疑競氏即文獻之景氏”。[18]現在看來,他的後一種考慮才是正確的。因爲我們已經知道:(1)楚平王的諡名本來是作“競平”;(2)“競平”的“競”字,根據諡法命名和文字通假的慣例,正好應該讀爲“景”。其證據是,1973年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城遺址1號台基出土過一件青銅甬鐘,銘文作:“秦王卑命,競(景)平王之定救秦戎”。[19]這件銅器應是一組編鐘中的一件,如何斷讀和考定其時代,學界曾有爭論。但現在根據新出楚簡,我們可以確認,銘文中的“競(景)平王”就是古書中的楚平王。平王稱爲“競平王”,其實是用“雙字諡”,情況同于楚惠王之稱“獻惠王”,簡王之稱“簡大王”、聲王之稱“聖(聲)※(桓)王”,襄王之稱“頃襄王”,考王之稱“考烈王”。[20]由此,我們才終於明白,楚文字中的“競”氏,其實也就是古書中的“景”氏。它的來源是楚平王諡號中的“景”字。昭氏和景氏都是來自春秋晚期的楚王,而且是名聲不佳的楚王。他們的後代爲什麽在戰國時期最顯赫,這也是耐人尋味的事情。 
  
四 
  
上文所述昭、屈、景三族,“屈”是老牌貴族,早在春秋時期就很顯赫,與“昭”、“景”不同;“昭”、“景”是新興貴族,它們的出現比較晚,立族當在戰國初年。楚國貴族很多,但到戰國時期,爲什麽只有這三族最得勢,原因可能很複雜。現在我們的考慮還很不成熟,這裏只能講點粗淺的體會。 
(一)我們先談屈氏。 
上面我們已經說過,春秋時期,楚公族之大首推鬬、成、屈、蒍。這四族的命運是,春秋早期和中期(若敖至康王),鬭、成最顯赫,當時王朝大臣多出二族。但莊王九年(前605年),楚“滅若敖氏之族”(《左傳》宣公四年),首先衰落的正是鬬氏和成氏。[21]比起鬬氏和成氏,春秋早中期,蒍氏的地位要差一點,但也很重要,他們在王朝任高官的也不少,僅次於鬬氏(比如莊王時的名相蒍敖〈即孫叔敖〉就是出自這一族)。特別是鬬氏和成氏衰落後,楚國一度由王族專政,而由蒍氏和屈氏輔之,蒍氏的地位更有所提高。[22]楚共王時,王朝大臣多出王族,康王初年也是如此。康王九年(前551年),王殺令尹子南,剪除王族中的權貴,起用薳子馮任令尹,蒍氏(薳氏)才代替鬬氏,成爲王族之外最大的貴族。整個春秋時代,屈氏的地位比鬭、成、蒍要低,他們的成員,只有屈建當過令尹,其他多是擔任莫敖。[23]但四族之中,到戰國時期還能維持大族地位而不衰,只有屈氏。屈氏的碩果僅存、後來居上,當與其他三族過早消耗於權力角逐,而屈氏始終不是鬥爭焦點有關。[24] 
(二)我們再講一下昭氏和景氏。 
戰國時期的昭氏和景氏,它們是來自春秋晚期的楚昭王和楚平王。平王和昭王是父子關係。他們在楚史上的角色很有意思。披讀楚史,我們不難發現,其公族興廢每與國家災難有關。昭、景二族的出現也是如此。我們考慮,它們當是昭、惠復國的産物。此外,屈氏在這兩次危機中的角色也值得注意,它在戰國時期的地位可能也與這類事件有關。 
首先,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楚史春秋段是分爲前後兩截,前一截,即春秋早期和中期(從若敖到莊王),楚啓濮伐隨,兼併各國(申、呂、息、鄧等國),與晉爭雄,問鼎中原,一直是處於上升的勢頭,鬬、成與有力焉。莊王九年,若敖之滅,導致王族勢力的上升。表面上看,這是王室得到加強,但實際上卻是楚勢由盛轉衰的開始。 
其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春秋晚期,楚國多難,禍亂是起於共王。共王以來,令尹、司馬多爲王子(蒍氏、屈氏只起輔助作用)。當時“王族多寵”是大問題(《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楚申叔豫語,謂“國多寵而王弱”)。所謂“王族多寵”,第一是王多寵子,而莫嫡是立,有繼承危機;第二是幼子即位,而王叔干政,又有篡弑之虞;第三是王族多畜私臣,“无祿而多馬”(《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也對國家構成威脅(這類問題一直到吳起變法前還是如此)。比如共王五子(即後來的康王昭、靈王圍、訾敖比〈子干〉、令尹子皙和平王居〈原名棄疾〉),他們都是庶子,由誰繼承王位,是靠埋璧爲卜,導致五子爭位。其先立者爲康王。康王初年,三易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