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

时间:2009-7-24 13:50:00  来源:不详
bsp;Exceptionalism in Europe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GermanHistorical Institute, Issue 33, Fall 2003, P.41.
②  Clarence Glacken, Traces on the Rhodian Shore: Nature and Culture in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g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③ 彭慕兰的《大分流》遭人诟病的一个重点是没有准确界定欧洲,甚至忽视了西欧内部的差异性。参看 P.H.H.Vries,”Are Coal and Colonies Really Crucial?Kenneth Pomeranz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1.12,No.2,2001,P.409。
 
动的经济、治水及其可持续的代价等。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笋式分析法,但是仅仅使用这一种方法容易出现简单化或过度普遍化的问题。伊懋可在第二部分研究了三个“特例”,分别是遵化、嘉兴和贵阳。这三个地方显然是精心选择出来的,他们是不同气候带、经济带和民族区域的代表。当然与这三个地区相关的也是三个不同的重点问题。遵化的问题是当地的妇女为什么比其它地方的长寿,嘉兴的问题是农业过密化和园艺式经营,而贵阳的问题是汉族集约农业对苗族生产方式的替代。所有这些问题都与造成象之退隐的动力有关。这种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既突出了各地的特殊性,又给前面的概括提供了坚实的具体例证.第三部分是“感知”。文化研究很容易写成抽象的玄妙思辩推理,但伊懋可把它与具体的人和文献结合起来.在分析文学艺术中的自然时主要集中于谢灵运的诗文,在分析科学对自然的表达时主要应用谢肇淛的准环境科学,在分析帝国的教条与个人的看法时主要利用了《清诗铎》。在这一部分,逻辑推理与实例举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抽象的思维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总之,综合分析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案例研究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会产生一部结构合理巧妙、有血有肉的著作。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同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历史一样,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环境史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农学思想问题和比较方法问题.
人口是中国经济史和环境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作者在书中仅仅提到而没有做应有的分析。作者承认确实存在着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尤其是在帝制后期易于剥削的空间已经被占完时。但这种压力受到了长期演化的习俗、意识觉醒和适当的行动措施的调节。中国并不是“马尔萨斯型”的,中国环境史并不仅仅是以人类的过度要求为动力的(P.XViii—XiX)。尽管作出了这一判断,但作者以篇幅和主题需要为借口绕开了人口因素,这是值得商榷的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存在着耳熟能详的“西蒙/艾尔利西争论”。艾尔利西认为,地球资源有限,人口增长是对环境的主要威胁。西蒙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可以持续改善技术,扩展地球的承载力。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尔萨斯和博色拉普观点的引申和极端化。马尔萨斯揭示了人口和资源的不同增长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消极办法。博色拉普正好相反,看到了人口压力对促进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从而调和了人口与生产和资源的矛盾②。就节育与人口
————————
①  伊懋可教授已经发表了两篇专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和婚内生育限制的论文(Mark E1vin,”Blooda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