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鲁滨逊新史学派的治学风
白寿彝的治学经历及其史
“义”、“事”之别与“
赵俪生先生的治学历程与
政治学视角下的郑和下西
用新的理念指导高中历史
治学琐谈(上)
最新热门    
 
治学琐谈(下)

时间:2009-7-24 13:50:19  来源:不详
,还应当把各自的《本纪》、《列传》(包括《世家》)与《表》、《志》(或诸《书》)并读。

  这是因为,二书的《本纪》、《列传》与《表》、《志》体例各异,主体不同。其中《本纪》以帝王为主体,《世家》以封国为主体,二者的记述都近于流水帐式;《列传》则以人物为主体,按其经历、事迹和言论的先后顺序记述,间亦涉及当时的重大事件、政策法令及典章制度;《表》以年代先后为序记载大事;《志》或《书》,则以记述典章制度的内容为核心。因此,同一制度、事件、人物和其他情况,往往被分割于若干《本纪》或《列传》中,脉络不清,原委不明;《表》虽有系年,却孤立存在,被割断了与同时事物的联系;《志》则有内容而年代往往不详。因此,如能把二者比较阅读,同时检索,互相参考,则上述各自的缺点均可克服。读其他诸史亦然。

  其四,阅读十七史时,应与《资治通鉴》比照阅读。

  所谓十七史,即指前四史加上《晋书》、《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及《新五代史》而言,《南史》、《北史》未单独计入,这就是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所说的“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迄《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十七史所反映的时代,恰与《资治通鉴》所记述的时代重合(《史记》的前半部分除外),给二者的比照阅读提供了可能。再说,十七史都是断代史(《史记》除外),断代与断代之间既多重复记述,又衔接不甚明白。特别是它们都缺乏事件、人物等的详细系年,有许多事件和典章制度的实行年代不清楚。而《资治通鉴》是以编年体的通史形式出现的,诸断代史的一些缺点,恰恰都在它这里得到了克服。尽管《资治通鉴》的史料,不具有原始性(个别不见于正史的材料除外),它对有些史料的综合、删节,也有失当之处,有些系年,也未必准确,但是,它把同年发生的事件分割于诸正史的《本纪》、《列传》和《表》、《志》中的毛病克服了;它对诸正史中的许多时间不明的史实,都分别系于固定的年月。这两点,为我们阅读正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资治通鉴》的史料,也有超出正史的部分。一般说来,先秦、秦汉时期超出正史者不甚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超出正史者有所增加;隋唐和五代时期,超出正史者为数不少。它的超出正史的史料,多来源于北宋时尚能看到的上述各时期的私家著述,而这些书籍今天多已荡然无存。因此,《资治通鉴》超出正史的这部分史料,就成了具有宝贵价值的原始资料,可以用之于补诸正史之缺漏。例如东魏时,高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这段话,不见于北朝的《魏书》、《北齐书》、《周书》及《北史》,也不见于当时人的其他著作,仅见于《资治通鉴》卷157 《梁记》武帝大同三年条,它反映了高欢如何制造民族矛盾、汉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华、夷各族在生产与军务上的区分等情况,十分宝贵。同样的例证,还有不少。可见《资治通鉴》确有补充正史原始材料的重大作用。《资治通鉴》的这个作用,比它前面的两个作用还要大得多。凡遇《资治通鉴》中的超出正史的史料,我们可以同引用正史一样引用它。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三大作用,都只有在把它同十七史比较阅读时才能实现。没有这种比照阅读,试问将怎样发现它的史料何者为正史所有和何者为正史所无呢?

  其五,阅读《三国志》与《晋书》,应与它们各自的注结合阅读。

  《三国志》本身,系晋人陈寿所写,因上距三国时代甚近,材料原始可靠。而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又以许多早于、同时或稍晚于《三国志》的史书中的材料给该书作注,有的说裴注引书一百几十种,有的说引书二百多种,统计虽有出入,但裴注引书之多确是事实。由于裴松之的注,不同于纯粹注释性注疏,而是采用的以其他史书的不同记载去补充《三国志》的作法,从而保存了大量的不同于《三国志》原文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我们发现差异、辨明正误、考订史料和探索某些事件与制度的原委。加上裴注所引诸书,大都已经散佚,于是裴注的史料价值更因此而大增,甚至它的价值可以与《三国志》本身比美,有的还超过之。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三国志》时,对于裴注不仅不应忽视,甚至要更为珍重。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把二者比照阅读方有可能。好在通行的《三国志》本子,都是把《三国志》正文与裴注合在一起的,这就便利了我们同时阅读。

  至于现在流传的《晋书》,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