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邓小平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宏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现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
自然灾害、环境危机与中
东西方近代化比较视野中
历史视野下的国外中国海
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昕
最新热门    
 
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

时间:2009-7-24 13:50:22  来源:不详
 定性一步,使史学真正发挥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第一、二步,因为这不是其最终目的,不能实现 史学研究的任务。只有实现这三步,才能完成史学研究的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提高史学研究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对史学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而这种认识水平认识 能力决定于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无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联 系和内在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做了透辟分析,"每 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 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 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 普遍的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了模式,从而提供了说明 方法。"[1](第284页)"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 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1](第300页)这些论述对史学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的。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能力,就要学习辩证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学习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二、视野开阔是开创史学研究新局面的关键

  从科学的高度进行史学研究,是有很大难度的。那些认为史学就是一些具体历史知识 ,就是一个一个历史故事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是对史学的浅薄认识。科学的史学研究 ,视野开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视野,指看问题的角度,就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这个角度可以是很小的,小到自己的家庭、学校或小地区,也可以是很大的,大到全 国、全世界、甚至宇宙。角度不同,看事物的结果也不同,可以是事物的全部、整体, 也可以是局部、部分;可以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是一些表象。任何人,不管承认不承 认,自觉不自觉,看问题,研究事情,都有自己的视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视野开 阔,才能看得全面、深刻。英国大科学家法拉第只上过两年小学,小时卖报当学徒,由 于求知欲望强烈,22岁时当上大化学家戴维的实验助手,他跟随戴维到欧洲大陆国家参 观访问,大大扩展了眼界,开阔了视野,为法拉第奠定了电磁学的实验基础,因而,有 人说欧洲是法拉第的大学。观察一座山脉,只有站到山颠之上才能看清它的走向。认识 复杂的历史事件,也应尽量站到时代的高度,才能洞悉它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获 得对国内国际重大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抛弃个人恩怨,排除感情用 事,站到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征,拓展观察整个事态演变的视野 。史学研究,如果只看到局部、部分、表象,其历史认识就往往狭隘、偏颇、表面和谬 误。视野不开阔,容易固步自封,抱残守阙,排斥新的或相异的东西,在学问上难有大 的突破。视野开阔,就会感到知识不足,需要不断充实提高,吸取各种新知识新见解, 使历史认识不断扩展、全面、深化和更新。在研究中碰到困难时就可找到新的途径,形 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出新见解,即,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由于视野开阔,往往出 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视野开阔不开阔,不是指研究的事物本身的大小,而是指观察事物 的角度。研究的问题有大有小,但看问题的角度要大,站的要高。看小事物,也要站在 大角度,愈是大事物,愈要大角度,才可能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貌。

  史学研究,具体对象有大有小,大事物又是由很多小事物组成。因此,要做微观研究 ,即研究历史上存在的具体的人、事、地、物等,对这些局部、细部研究的愈细致、周 全、准确,就愈能正确认识由这些局部、细部构成的历史大厦。没有具体的可靠的史料 的基础,就不可能构筑成功汇通古今中外的世界通史巨著。还要做宏观研究,即研究历 史事件特别是那些牵动面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必须从广阔视野、历史全局去考察 历史的内在联系,认识寓于历史事实之中,隐于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的本质。如果只对 历史事件孤立地进行研究,而不从更大角度、更大范围观察它,不从自身的发展以及它 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上观察它,那对个别事件也无法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