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最新热门    
 
关于古代气候研究的几点思考——以《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为例

时间:2009-7-24 13:50:29  来源:不详
  ④  周宏伟:《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华南气候变化问题刍议》,《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⑤  四库全书本,并参校《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似庾开府,不惜金钱买取夸。”可见,开封的梅花并不普遍,连买梅花都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之二:“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清香莫把荼蘼比,只欠溪头月下杯。”可见,此时梅仍多生于越地,可能只生于越地,也可能刚移植京师,但无法推导出所谓“不再是皇家和士大夫的珍稀之物”的可能性。之五:“此去吾乡二千里,不看素萼两三年。移根种子谁辛苦,上苑偷来值几钱?”可见,梅尧臣离乡后,竟长期未见到梅花,如何“可能已经进入寻常人家”呢? 2,《宛陵集》卷4有诗《九月见梅花》,我们是否可以从“诗题本身”得出当时的物候比现在早好几个月的结论呢? 4,《宛陵集》同卷还有诗《三月五日欲访宋中道遇雪而止》,满志敏先生大约没有见到,因为农历三月五日下雪应该不是气候温暖的证据吧。
        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曾写下“雪入春分省见稀”的诗句。
春分这个节气在阳历的3月20、21日,现代杭州平均降雪终日在3月11日。当时
春分以后降雪已称稀罕了,可见那时杭州的平均降雪终日也不晚于3月11日。
    按:1,四库全书本《苏诗补注》卷9《癸丑春分后雪》:“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此时的雪竟然“作漫天柳絮飞”,再结合后文及苏辙的次韵,雪下得并不小,其寒冷是明显的;2,诗题很明确地指“春分后”,这与“雪入春分”是同义的,在查慎行《苏诗补注》中,此诗题后还有一附注为:“一本作二月十日雪”,即为公历3月27日。竺可桢先生文中提到“自1905—1914年十年间杭州平均终雪期为阳历2月23日而最后终雪期为3月15日”①,在1951—1980期间,杭州的平均降雪终期为3月11日,北京的平均降雪终期为3月18日②,可见宋代此次杭州降雪比当代杭州平均降雪终日迟了16—32天,这很难说明“那时杭州的平均降雪终日也不晚于3月11日”。
        北宋时,今甘肃临洮一带是“夏田种麦,秋田种粟”,也是冬麦产地。陕西北
部沿当时宋夏边地一带,“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冬小
麦在其分布北界附近全生育天数在280天,以北以西则长达300—360天。由此可
见庄绰所云陕西沿边一带麦作“周岁始熟”应是冬麦性质……在金泰和五年(1205
年),金政府更改夏秋税的征收时间,把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
陕西一带的夏税征收时间定在七月初……上述地区正是“稼穡迟熟”才把夏税限在
七月初为期,可见这些地区都有冬麦的生长。上述资料可见北宋至元中叶期间冬麦
生长地区已移至临洮、固原北、延安北、大同至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
按:1,有学者认为,庄绰所言“周岁始熟,是指春小麦。春种秋熟,生长期占据一年所有的生长季节,是春小麦与冬小麦最大的区别。此外‘黏齿不可食’也是春小麦独有的食性,冬小麦无此特征”③。2,即使如满先生将“周岁”坐实,那么这说明其生长期延长了。而有人在以大豆、小麦、玉米作试验后,得出结论:“高温、高CO2浓度使农作物生育期缩短。其中高温对生育期的影响要比高CO2浓度的影响更大”④。可见生育期延长很可能是天气寒冷,积温较低所引起的;3,“黏齿,不可食”也说明小麦的品质极差,我们似乎很难拿现在所谓的正常情况相比;4,关于金代夏税的问题,韩茂莉先生指出:“辽金时期的文献中,不但只字未透露出塞外种植冬小麦的信息,而且有关小麦的记载也有限。这一时期小麦在塞外种植量很少,分布地区也有限,完全不具备纳税的意义,大多农业垦殖区内的农作物是粟、菽、稷、荞麦等杂粮……辽金时期塞外很少种植小麦,冬小麦分布区也更不会向北延伸到临潢、上京一带。”原因之一是金代“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至春末夏初,尚无法播种,而秋季霜降期又相对太早,使农作物秋成深受影响。这样的气温与今日相比或略低,或相近而绝不比现在更高。”所以“宋金时期冬小麦的分布北界,绝不可能越过今日冬小麦北界”,而“就文献本身言,单纯依靠《金史·食货志》西京、北京等处迟纳‘夏税’的记载,还不足以推导出这些地区种植冬小麦或实行两年三熟制的结论”⑤。韩先生的研究值得重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