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日本国内殖民地台湾史研
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
关于历史/结构——萨林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
彩色插图说明──图25 
争夺殖民霸权  英胜法
试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四节  殖民体系的崩溃
最新热门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

时间:2009-7-24 13:50:29  来源:不详
社会,封建势力只是残余,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以及“新生命派”认为中国是混合型特殊社会、只有国民党才能担任此种社会政治领导的观点,新思潮派的各位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着重论证了中国的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性质。

李立三根据莫斯科的精神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于1929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当时中共领导人就社会性质所发表的最系统的言论。他上来便说“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国家”,然后使用了“资本主义前期的半封建的剥削”、“中国富农兼有半封建性”、“半封建的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兼有半封建半买办的剥削”等讲法,但没有作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括。

李立三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他的某些观点也曾受到新思潮派个别成员攻击。但总的来看,新思潮派正是以李立三的立场、观点为基础,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

何干之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说过,在中国思想界最先规定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性与半封建性的,是王学文与潘东周。王、潘二人在肯定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前提下,确已大量使用“半封建”概念,从而使这两个语词具有了某种平衡性,但他们同样没有使用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合二为一的完整概念。

例如潘东周在《中国经济的性质》中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的半封建关系”的若干表现,文章第五小节的标题即是“半封建关系与资本主义的对比”,认为“在全国经济生活的比重上,半封建关系仍然占着比较的优势。”在另一篇文章中,“半封建”一词的出现更是频繁。他把“半封建的经济形式”界定为“封建残余的经济形式”,但也提出:“就支配全国经济的力量说,资本主义实是已经占着了领导的地位,资本主义经济之主要的表现还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因为中国是国际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这段话是潘东周的核心观点,也正是他心目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

王学文也频繁使用“半封建”一词。如说:中国的商品生产还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生产方式的生产”,中国的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与“封建的半封建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在中国有许多具体表现,地主对农民的劳动榨取“形成中国封建的半封建的剥削的特征”,“中国主要的经济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中国经济实在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一个半殖民地的封建经济。”中国经济的封建性“严密说来便是半封建性”,等等。

此外,向省吾在使用“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几次使用“半封建”,李一氓则使用了“半封建资产阶级”概念,伯虎更明确写道:“半封建的势力,封建的余孽,至今还统治着中国。”

新思潮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无不凸现了“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二柄。特别是王学文《中国经济的性质是甚么》一文,提出观察中国经济必须从“半封建性”与“半殖民地性”这“两个性质”入手,且须看到二者“有交互作用的关系存在”,实已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提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瞿秋白1932年5月撰写《唯物辩证法的合法主义化》,曾经使用“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讲法,却未出版。而早在1929年,李达出版《中国产业革命概观》和《社会之基础知识》,使用了“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社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民族,同时又是半封建的社会”的讲法,但没有引起注意。1934年4月,吕振羽发表《中国经济之史发展阶段》,划定鸦片战争以后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李立三、瞿秋白(何史文)、张闻天(刘梦云)是直接介入论战的中共最高领导。

“半殖民地半封建”被概括为一个为社会所广泛认知的概念,新思潮派的反对者起了很大作用。论战中,新思潮派的观点被反对者一致批评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论”,客观上为这一概念的传播起了推广作用。

如陶希圣,至少两次明确表示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观点xx。托派的严灵峰则嘲讽:“中国的民粹派要否认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掩蔽自己的错误,现在已绝口不说‘封建制度’的中国了,现在是所谓‘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中国了。”意思是说,由“封建优势说”到“两半说”,中共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李季则提出,“半封建社会”就是仅剩有封建残余的社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时代”,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只能应用于汉以后和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胡秋原认为,中国是“国际帝国主义殖民地化的先资本主义社会”,或曰“次殖民地的封建社会”,或曰“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经济”xxi。基于此,他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一是有“语病”,二是“机械将两者分离,而不知对立物之统一”。上述批评表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