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
最新热门    
 
环境的崩溃与文明的终结

时间:2009-7-24 13:50:34  来源:不详
方地,接着是其他四块低地。这期间人口在增长,但山地依然无人居住。所以说,增加的人口所需的食物一定是靠低地区域生产率提高来解决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可能是缩短休耕期和复种相结合。到公元500年,山地开始有人居住,但居住期很短暂。考潘山区总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在公元575年达到高峰,随后便下降,人们又开始集中居住在低地了。
    什么原因使山地的人又回到低地呢?从低地房基的挖掘中,我们看到这些房基都被第8世纪的沉积物覆盖了,就是说山坡在土壤流失,养分可能都失去了。流入低地的酸性山土可能影响了农业产量。山坡遭侵蚀的原因很明显:过去覆盖山坡、保护土壤的森林被砍掉了。当时的花粉样本显示,曾经覆盖山坡的松树林最后被砍得一干二净,都当燃料烧掉了。砍伐森林不仅使低地形成大量沉积物,使低地居民失去了木材来源,而且还在低地区域造成了“人为干旱”,因为森林在水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大规模森林砍伐会造成雨量的降低。


    考潘考古场地所发现的数百具骸骨,经研究都发现了疾病和营养不良的症状。这些骸骨信号说明,从公元650年到850年,考潘居民的健康严重恶化,不管是上层人物还是普通人都这样,当然,普通人情况更糟。
 
    请记住,当山地有人居住的时候,考潘人口在迅速增长。随后人们统统放弃了山地,意味着以前靠山地养活的多出来的人口,现在统统成为低地的负担了,越来越多的人为只有1平方英里的低地的食物展开了竞争。农民为争夺好地或任何土地展开了斗争,就象现在卢旺达的情况一样。由于国王无法兑现降雨和繁荣的承诺,他大概成了这次农业惨败的替罪羊,所以我们所知道的最后有国王的日期是公元822年,皇宫也在公元850年左右被焚毁。
    玛雅人制造石器工具所用的黑曜岩,经年代测试,说明考潘地区人口的下降速度,比国王和贵族的消失信号更缓慢。估计在公元950年人口还有1.5万人左右,是高峰期的55%。人口继续下降,直到约公元1235年以后,该地区才找不到有人的迹象。之后森林树木花粉的再次出现,也证明了低地地区已经没有人烟。
    这里所叙述的玛雅历史和考潘的详细情况,足以说明我们何以称之为“玛雅的崩溃”。但玛雅故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这至少有5个原因。玛雅不仅经历了这个主要的古典期崩溃,古典期以前还有过至少两次较小的崩溃,约在公元150年和600年,古典期后也有过小规模崩溃。古典期崩溃很明显不是彻底崩溃,因为还有数万玛雅人存活下来,他们居住在水供应比较稳定的地区,遇到了西班牙人,并展开厮杀。在某些地方人口衰亡比长数日期数的衰落要缓慢。许多城市的衰亡只是“权力循环”而已,即城市间此消彼长,总人口没有变化。最后,玛雅地区不同地方城市的兴衰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有些考古学家只看到这些复杂因素,根本不承认有过什么“古典玛雅的崩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何以解释玛雅人口的90%~99%在公元800年左右消失了呢?何以解释王国制度、长数历法、其他许多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制度都一起消失了呢?不过,首先要搞清战争和干旱的作用,才能理解上述文明的消失。
    考古学家长期认为古玛雅人是性情温和的和平民族。可现在知道,玛雅战争是激烈的、长期的、不可调和的,因为食物供应和运输的限制使玛雅各候国不可能连成一个大帝国。考古记录显示,到古典期崩溃时,战争更加激烈频繁。二战后各类考古发现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许多玛雅遗址周围都有坚实的防御工事;1946年发现的波拿蒙派克遗址的石头纪念碑和壁画上刻着战争和俘虏的生动画面;对玛雅文字的解读发现都是皇家吹嘘征服的铭文。玛雅国王相互打仗,以俘获虐待对方为能事,其中一个不幸的失败者就是考潘的一个国王,他的名字就是我们难以忘记的“兔18国王”。
    人们一再提到的干旱,也是理解古典玛雅崩溃的重要因素。玛雅文明的兴起可能是公元前250年开始的多雨时期所促进的,公元125年以后的暂时干旱与有些地方发生的一次前古典小规模衰落有关。这次衰落之后又恢复了多雨时期,建造了古典玛雅城市,约公元600年发生了又一次干旱,造成蒂卡尔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衰落。最后,约在公元750年,发生了过去7000年里最严重的干旱,到800年左右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