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
最新热门    
 
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后现代转向批判

时间:2009-7-24 13:50:36  来源:不详
sp;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98.)。
伴随历史学的这种理论和政治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体现在了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程设置中。那些为美国中学设计新的国家历史标准的教育家们反对传统的历史学观念,不认为历史学应该价值中立和超越意识形态。在加里·纳什(Gary Nash)、夏洛特·克莱比(Charlotte Crabtree)和洛斯·邓恩(Ross Dunn)看来,这种观点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被政治化了的。他们不仅认为“现代历史学已经告诉我们历史学家永远无法将学术研究与其自身的教育经历、主观看法、意识形态倾向和文化等背景完全分离”,而且断言,承认无偏见的学术研究“不单纯是一种无知,而且代表了传统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利益,将对独特事件、传统和英雄人物天衣无缝的解释代替了公众所应知晓的‘真实’和‘客观’的历史”[3]。通过强调历史学的政治色彩,他们颠覆了对美国历史的传统认识,不再把中学历史课程的重点放在独立战争、宪法的制定、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上,取而代之的是妇女、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此处所引数据为澳大利亚历史学会主席斯图亚特·麦森特里(Stuart Macintyre)统计得出。
 
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如何“遭受歧视、剥削和敌视,又是怎样不屈地挑战压迫者,为争取合法利益、进行自我保护和打破种族界限而斗争”①[3]。如果不是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参议院在1994年11月的空前干预,投票阻止了两个政府教育团体提出的这些国家历史标准的通过,那么今天这种教学计划将在美国大多数中学生中推行。
    批评家们推荐的大学历史方法论课程有着同样的理论倾向。这一点在凯斯.詹金斯1997年选编的文集——《后现代历史学读本》(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尽管这部书象征性地选人了部分反后现代主义的文章,包括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格特鲁德.希美尔法伯(Gertrude Him- melfarb)、乔弗莱·艾尔顿(Geoffrey Elton)和少数旧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作品,但整部文集的作者主体则是为人熟知的法国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近期的英语国家思想家——贝克霍弗、安克斯密特、科尔纳,加上个别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者。
    就像新中学课程的鼓吹者一样,这部文集的编辑者毫不避讳自、己像关心学术问题一样关注政治问题。詹金斯坦承,这部选集既不中立也非毫无偏见,“其中的文章倾向于后现代主义”[4]。詹金斯为证明自己的立场,宣称所有恢复历史的努力本身都已经被政治化了,即使那些自以为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努力,同样不可避免被政治化的命运。詹金斯声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历史编纂学,认为其背后隐藏的先人之见值得挖掘。用他的话来说,传统的历史研究只不过代表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论据是:传统历史学家声称他们反对目的论历史学,即为历史设想一个如共产主义乌托邦(马克思的说法),或无限发展的进程(辉格党人的说法)之类的终极目标;他们认为历史学不应是对未来的设计,而应当为历史而历史。但詹金斯辩驳称,如果他们奉行这一路线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对现状满意;既然他们不想改变现状,就必然维护现状。
    中产阶级不愿改变现状的事实(即自由主义者、中产阶级和市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今历史的最佳选择这一事实)意味着任何以过去为基础、以未来为指向的建构都变得没有必要。正是从这一点上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被打破了,因为现在就是一切,过去不再服务于我们的各种需要,而仅仅是为“它自身”而存在,从而得以被中立化和被研究。这样一段向我们走来并停止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4]。
    现在很容易看出,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