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赵俪生先生的治学历程与学术成就

时间:2009-7-24 13:50:59  来源:不详
    1917年6月,赵俪生出生于山东安丘一个颇有文化传统的农民之家。18岁,考取了北京大学,一星期以后,又转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站在运动的最前列,掌过门旗,进行过演讲,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当过清华文学会的主席,编过《清华周刊》和《副刊》。这段经历使赵先生被校友称为“老一代清华精英”。

    卢沟桥事变后,赵先生到山西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曾到过延安,两年后因病离开部队,在陕西乾州中学讲授英语。1946年底,赵先生作为西北地区代表应邀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复员大会。1947年夏,被傅斯年推荐到河南大学任教,受聘为文学院文史系副教授。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后,赵先生到解放区的华北大学任研究员,给艾思奇同志当助手。1949年济南解放后,被派到济南市军管会工作,后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0年秋到长春,任东北师大教授。同年冬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在山东大学工作时期是赵先生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赵先生深得华岗校长的厚爱,是当时历史系有名的“八大金刚”之一。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与《文史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担任《文史哲》的编委并先后在《文史哲》上发表文章22篇,甚至有时一年就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达4篇。他除了讲授“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中国通史”外,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课程,为山东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繁荣作出了贡献,与老一代山大人一起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炽。

    1957年夏,赵先生奉调到兰州大学任教。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撤去教授学衔,降四级,监督使用”,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教课、写作的权利,工资由高教三级降到七级。不久,兰大的文科下马,赵先生被并人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之后在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农场接受“改造”。在那一片戈壁荒野,他经常挨骂、挨打、罚跪,甚至有时三天不准吃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暇时他也总是一个人读书,作了大量读书笔记。农场同事用“太史公,牛马走”来形容他,寄寓了嘲讽、同情、钦佩等复杂心情。1961年兰大文科恢复,赵先生又回到了兰大历史系。1963年,学校给赵先生摘掉了右派帽子。1970年兰大革委会动员正当盛年的赵先生办理了退职手续。1972年10月,经周恩来总理过问,赵先生得以复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先生所谓“右派”问题获得彻底改正,他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讲堂和学术园地,焕发出了第二次学术青春。

    赵先生经历了旧中国的苦难和新中国的昌盛,他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赵先生的治学经历显示了自身的特点。他受过正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属于科班出身;他有着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师承关系;论学术思想渊源,可谓古、今、中、外兼有,文、史、哲、理并包,儒、道、墨、马列主义皆通。

    赵先生在回顾他的师承关系、学术渊源时借用蔡尚思先生的话说:“老师有两种,一是‘死老师’,一是‘活老师’。”[1]五(P21)执行口授面谕、传道授业的是“活老师”,而只能通过文字的传导接受教诲的是“死老师”。所谓“死老师”,就是浩如烟海的书籍,赵先生正是从它们当中汲取了养料和成分。

    在青岛铁路中学,赵先生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他后来意识到这段经历使他“头脑开始接受第一次铸造”。[2](p503)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