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
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
明清经济发展史上政府作
最新热门    
 
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

时间:2009-7-24 13:51:10  来源:不详
咏道:“盐鹾事业尽尘沙,文酒芳名挂龄牙”[(96)]。显而易见,乾嘉年间扶助风雅、宾朋酬唱的文人雅集,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道光中叶的盐政变革,不仅使“富商巨室,均归销歇,甚者至无立锥地”[(100)]。而且,对于其他阶层也有极大的影响。据王勤宸描述,“河下自盐务改票,贫民失业,生无以养,死无以葬”[(101)]。“游手骄民逃亡殆尽,……即不事盐策耕且读者,亦强半支绌,苟且图存。求如襄日繁富之一,邈然不可”[(102)]。

   四、结语

  (一)明弘治年间,运司纳银制度确立以后,大批山、陕富民内徙淮、浙。在当时的淮、扬一带,西北贾客的势力相当之大。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前后,在扬州的西北盐商及其后裔多达五百余人[(103)]。而在淮安,早期河下盐商中也以山西商人势力最为雄厚。据《淮雨丛谈·考证类》记载:“郡城著姓,自山西、河南、新安来业鹾者”,有杜、阎、何、李、程、周等[(104)]。其中的杜、阎、何、李诸姓,都是山、陕商人。但到万历前,徽商在两淮的势力逐渐增强,与山、陕富民比肩称雄,甚至超过了后者[(105)]。及至清代前期,在两淮和浙江,西北商贾的势力已完全无法与徽商相提并论。以雍乾嘉年间领衔捐输的两淮盐务总商来看,清一色的都是徽商[(106)]。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格局?是什么促使晋商步步后退,而徽商则得寸进尺呢?

  从淮安河下徽商的研究中,我们首先看到,徽商的家族形态和商业组织,使它具有潜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程氏为例,它的家族支脉遍及浙、淮、扬三地,且以早期获得“商籍”的杭州为基地,逐渐向北面的扬州和淮安发展[(107)]。从淮、扬两地来看,许多人都是先从扬州发迹,然后才到淮安从事盐业经营。如淮北盐商程zhí@①⑦,“相传少年未遇时,流寓扬州,于委巷遇一妇,诘以所苦,告之。妇出白金二百,属以挂窝必获利。次日,扒银挂引,获利三倍,由是致富。再访此妇,门径俱荒,疑遇仙,为筑林下堂志其德”[(108)]。这一故事虽然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却折射出淮、扬两地盐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揆诸史实,程量入是康熙年间扬州最为著名的盐务大总商,淮北盐务就由他的弟弟程量越接掌。另一徽商鲍志道,是乾嘉年间的盐商巨贾,每年行盐多达二十万引[(109)],先后担任淮南总商长达二十年。他去世后,其子漱芳于嘉庆六年(1801)继任总商,八年(1803年)又兼理淮北盐务[(110)]。在扬州,两淮盐务官署中设有淮北商人会馆[(111)]。徽商家庭出身的大官僚曹文埴,子其,字六畲,业盐居扬州,“淮北人多赖之”[(112)];程梦星、程晋芳诸人,在扬州、淮安两地都筑有园林或别墅,时常往返于两地,以联络宗乡戚友间的感情,促进专卖权益的发展。类似于此的徽商家族相当普遍[(113)],而西商则并不多见。其次,从程氏占籍安东等地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徽商植根于广大的农村,形成了产、运、销一体的盐商组织。与此相比,山陕盐商则主要株守在各大城市[(114)],这使得他们在与徽商的竞争中居于劣势。

  (二)从程氏宗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从明代后期直到清代前期,徽商程氏分支持续不断地迁入淮安河下一带。他们人数众多,财力雄厚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徽州乡土习俗在当地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此,《淮安河下志》卷1《疆域》记载:

    方盐策盛时,诸商声华煊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典台厮养,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阁阂之间,肩摩觳击,袂wěi@①⑧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xī@①⑨腊,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竹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好行其德者,又复振贫济弱,日以任恤周济为怀,远近之挟寸长、求嘘植及茕独之夫,望风而趋,若龙鱼之走大壑,迹其繁盛,不啻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所叙述,猗欤盛哉!

  乾隆时人阮葵生曾指出:“吾淮缙绅之家,皆守礼法,无背情逆理之举,后因山右、新安贾人担策至淮,占籍牟利,未与士大夫之列,往往行其乡俗”[(115)]。所谓“担策至淮,占籍牟利”,即指从事盐业、卜居城厢的徽商西贾。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在一个短时期内(明代中业迄至清代前期)持续不断地迁入湖嘴河下一带,形成了特别的社区。其乡土习俗首先经过当地屠酤儿的“尤而效之”[(116)],很快便成了淮安一带的时髦风尚。

  歙县“乡俗尚淫祀,每酷署,奉所谓都天神者,奔走骇汗,烦费无度”[(117)]。晚明清初,随首歙县程氏盐商大批徙居河下,该民俗经过某种变异也被移植到当地。据《淮安风俗志》记载:“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