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最新热门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

时间:2009-7-24 13:51:40  来源:不详
市镇,最初只是作为农村的贸易场所而出现的,《史》记:“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遏者谓之镇”。随着市镇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一定数量工商业户的实体。就商业而言,一般地,“市”上商贩和行商居多,商业规模较小;“镇”则座贾较多,商业规模较大。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镇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市镇的形成,使古老、闭塞的农村出现了活力,它散落于辽阔的近城远乡,通过它的脉络,连结全国各地,从而加速农村这潭清水的激荡和回流。明清太湖地区的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先导地位,市镇的面貌更有它的特殊性,探索该地区市镇的兴起和经济活动,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太湖地区市镇大量兴起的历史前提
 
    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市镇林立,遍布各地,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五里一市、十数里一镇的局面,不仅市镇数量多,而且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是其他地方的市镇所不及的。为什么太湖地区的市镇大量兴起于明清时代,市镇的分布又是如此之广,并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市镇?要找到这个答案,只能到这些市镇所在的广大农村去寻找。
    魏晋以来,北方劳动力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利用,经济获得开发。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加之这里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多了,据《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吴郡(苏州)有68 000户人家,到元和5年(公元810年)增至10万余户。生产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江东地区,唐时用曲辕犁耕田,这种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铁制木制相结合,已同近代的木犁差不多。灌溉技术方面,发明了利用水流自行旋转的筒车,不用人力,昼夜不息。还有风车、翻车、秧马等,都省力而功倍。肥田方面,分别使用不同的肥料,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上已处于全国的重要地位。而太湖地区,田畴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最宜水稻的种植,唯一令人担心的是水患,唐宋时,多次疏通太湖水道,置闸调节,使水灾之害大大减少。在这一基础上,劳动人民垦辟了大量圩田,扩大了种植面积,“耕无废圩,刈无遗垄”。①并且一年能种二熟。浙西路(江苏南部、钱塘江以西地区)成为南宋时主要农业区,时人说:“苏湖熟,天下足”。
宋元以后,太湖地区的可耕地,基本上保持定量,应开发的已开发了,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则在不断增加。从明初开始,统治者多次进行移民运动,移民的原则是从狭乡迁到宽乡,太湖地区一直被认为人稠田少之地,因而移出之民是最多的。洪武3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4 000余户到濠州。28年,徙直隶、浙
————————
①  吴泳《鹤林集》卷39。
 
江民两万户于京师。①永乐6年,“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②土地量的稳定,劳动力的增多,要发展生产,只有靠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唐宋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的对苏松地区的重赋政策,既表现出统治者穷凶极恶的搜刮,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其他地方的基本事实。“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③这种南北差别,并不是从清代才开始的。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多种经营提供了保证,使农业的商品化成为可能。
    棉花这种植物,种植容易,成本较低,特别是更适宜于高旱地区。织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