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最新热门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

时间:2009-7-24 13:51:40  来源:不详
>③  嘉庆《黎里志》卷二。
④ 《续通考》卷二五。
⑤ 《列宁全集》卷3,第47页。
 
品经济的程度越高。市镇在形成之初,它的商业活动,只是限于本地区小范围、短距离的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必然突破这种樊篱,而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分析市镇上活动着大量商人集团,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商业在市镇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二)市镇的交换完全超出了本地区的范围,纳入了国民经济的流通渠道。菱湖镇有江宁商人前来买丝,丝织业中心的盛泽镇,与徽州、山西、山东、宁波、绍兴等大商帮,双林镇有徽州、江宁、镇江、宁波、绍兴等商帮,濮院镇也有宁波、绍兴商帮。他们握有巨量资本,操纵着市镇经济,收购当地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或加工后出卖,或直接转卖各地,大量的是远途贩运,松江“衣被天下”,“湖丝遍天下”,正是通过商人实现的。苏州周庄镇的棉纱,“捆载至浙江硖石镇以售”。①乾隆年间,四川米运到双林镇出售。
少数市镇即使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存在着海外贸易,小小市镇竟同国外市场联系了起来。“崇祯癸未(1643年),唯亭钱裕鞠合伙人海贸易,共一百二十人”。②双林镇,清初有徐巨镛者,“屡携巨资,行贾海外,智计过人,靡不奇中”,“十数年积资至巨万”。③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④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当然,在封建政府长期的海禁政策下,尽管商品经济的发达,迫切需要打破国界的限制。然而,要想广泛地开展海外交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这些记载可看出,市镇上少量的海外贸易是确实存在的,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①  光绪《周庄镇志》卷一。
②  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二0。
③  民国《双林镇志》卷二0。
④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七。
 
    市镇分布于农村,成为当地农村自然产品的集散地。市镇出现后,就同附近农村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工商业程度较低的市镇,还是工商业专业市镇,都存在着大量农村自然产品的交易活动,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常熟璜泾镇,“货物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地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三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①杭州的蔡家桥,“居民五十余家”,“入市者咸可厌(按,厌通餍,满足)所求焉”。屠家桥“日用所需不缺”。②蒲溪镇,居民和附近乡民都织布,“易钱米以资日用”。③当地农民通过这个市场,互相调剂余缺,便于向更利于自己的专业方面发展,工商业者更是从这里吸取自己的生活需要,从而推动它去发展手工业、商业。
    市镇作为农村的商业点,它起着农村同大城市间的中介作用,农村的原料可通过市镇运向城市,城市的很多商品又通过市镇输入广大的农村。因此,市镇同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经济网状组织,这一作用在城市与农村相隔较远的情况下,意义更大。
传统的农村封闭、隔绝,即使有城市的存在,也是作为政治、军事的中心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出现于城市,随着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人口、商品、信息、先进的技术等等的
流动就不再是偶然的或小规模的了,别看这种流动,尽管在表面上农民同市镇的关系仅仅是“上市”、“赶集”罢了,然而其社会性是异常深刻的。流动,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先进技术很快普及,尤其是使人们眼界大开,相互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打破农村的闭塞状况,使农民的封建束缚有所减轻。市镇上的流动,虽然大量的表现为近镇地区的短距离交流,然而其量之多,范围之广,是靠少数大城市难以完成的。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农民同大城市的直接联系不是很多的,除了近城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一年之中很少上大城市,大量的交流、交易活动集中在市镇上。
————————
①  道光《璜泾志稿》卷七。
②  乾隆《奉贤县志》卷二。
③  《蒲溪小志》1961年上海文管委编。
 
第二,市镇是商品的生产基地,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镇上出现。市民运动、雇佣工人的罢工运动也随之而来。很多市镇拥有各种手工业生产,并以市镇为中心,形成一个连同附近农村的手工业生产基地。王江泾,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