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都官文书中的“臧钱”与
明初内阁的位置变迁
明初空印案及其发生的时
域外市场与对外贸易的拓
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
略论明代对外贸易与银本
宋代对外政策软弱求和的
最新热门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时间:2009-7-24 13:51:40  来源:不详
器作交易。明成祖从睦邻友好的愿望出发,破例不加禁止。他对大臣们说:“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有所赉以助资金,亦人情,岂可概拘以禁令。至其兵器,亦准时价市之,毋阻向化。”[39]永乐二年(1404年),琉球山南王派使臣私带白银,到处州收购瓷器,礼部请论其罪。成祖表示:“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中国禁令?悉贳之。”[40]这些带有灵活性的措施,有利于友好关系的发展。外国贡使由于利之所在,来华的人数不断增加,私货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竟来了五百四十多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古里偕忽鲁谟斯等国共来了一千二百多人,都是为求利而来的。因为这么一大批使者,不仅人人可以私带“番货”,明朝对每一名使者,都有币帛之类的赏赐,一举两得。永乐二十年(1387年),暹罗贡使带来胡椒一万斤、苏木十五万斤,明朝只好欣然高价接受。这就是明朝首都的仓库里堆积大量胡椒和苏木的原因。

    在有关郑和的研究文章中,有人把这种政治上的朝贡关系,当作是一种经济上的对外贸易,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盛举,实际上也带有扩大官营贸易和压制民间贸易的目的”[41]。郑和下西洋是“朱棣为了开辟财源”,“是扩大外贸范围”[42]。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看作是为了“扩大外贸”,“限制民间贸易”等等,都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明朝对待朝贡国的“贡品”,并不着眼于经济价值,只不过是作为友好诚意的象征罢了。正如前面所举的史实,在历史上那有如此得不偿失的对外贸易?

明初的对外友好关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进步的、卓有成效的。作为十五世纪的中外关系,明朝的对外政策必然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毫不奇怪的。当时东南亚各国,名义上要接受大明帝国的册封,表现出“宗藩”的关系。但是明朝政府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互不侵犯。各国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正如《明史》礼志“遣使之番国仪”中所记载的,“明祖既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诏书往谕诸国,或降香币以祀其国之山川,抚柔之意甚厚,而不伤国体,视前代为得。”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43],也就是在政治上加深同亚非各国的友谊,沟通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至于郑和船队到达某些国家之后,顺应当地人民的要求,进行一些交易活动,那是次要的,是为了增强友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郑和下西洋把明朝与亚非各国的

 

    友谊推向新高峰

    永乐时期,明朝继续推行“休养安息”的方针和内外政策,使社会的各种矛盾得到相应的调整。在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国内安定的局面。明初的“永乐之治”,是十五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文化趋向繁荣,中华民族文明远播海外的时期。永乐时期郑和使团多次出国访问,是明初“封建盛世”的鲜明标志。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空前的。

    朱棣即位后,由于经历了四年的内战,国内民生急待安定,对外同样需要发展睦邻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