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
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
明清经济发展史上政府作
最新热门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圍海造田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时间:2009-7-24 13:51:46  来源:不详
    時期是歷史上的大一統時期,兩代政權都注重發展農業,大量開闢耕地,廣東地區利用瀕臨海洋的自然環境,開展了圍海造田的高潮,工築沙田成為珠江三角洲造田的主要形式。沙田,是指沿海濒江淤泥積成的田地,並不是指含沙質多的土地。代以前,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較為緩慢,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的因素,即由三江挾帶泥沙淤積而成。明清時期開發進一步加快,各河道不斷淤淺,新生沙坦不斷浮露,人們將浮露的沙灘加以圍築,以防止被水沖走。明代人們通過拋石、種草實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漲。清代,人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未成之沙上,開始了與海爭田,堤圍的修築迅猛發展,沙田的開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的全盛時期。在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河岸堤圍總長達二十二萬零三百九十九丈,約共一百八十一條,耕地面積達萬頃以上,使珠江三角洲的範圍比前擴大了接近一倍。而清代從乾隆十八年至嘉慶二十三年(1753—1818年),共開墾了五千三百余頃,咸豐、同治年間,又新開墾了八千頃。①沙田的擴大,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譚棣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25頁。
 
首先,沙田的開發解決了當時的人口壓力。清代乾隆朝是我國歷史上人口出生的一個高峰時期,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廣東的糧食日益緊缺,加上北方大量的人口不斷南遷,加重了廣東的糧食負擔。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必然要求耕地的擴大。於是勞動人民在珠江河道的兩岸和海岸的海灘上,修建堤圍,將沙灘圍築起來,進行墾殖。他們還不斷地向江海要田,使耕地面積逐漸增加,為農業的生產發展尋求了新的出路。其次,沙田的開發,尤其是堤圍的修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防洪保收的目的,大片的農田免受洪水的衝擊,確保了糧食的收成。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記:「凡粵之田,近海者虞潦,則有基圍,近山者虞旱,則有水車。故凶荒之患常少,其大禾田,歲一收。早禾田,歲種旱粘早糯則二收。」①再次,沙田的開發,促進了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商品化,帶動了珠江三角州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的勞動人民在修建堤圍的同時,推行基塘種養技術,在低窪的地方挖塘,環水築基。他們在塘內養魚,合理利用了塘內的水源,又在堤圍上種植桑樹、果樹、甘蔗等經濟作物,形成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從而改變了單一的種植水稻的農業形態,發展了商品性的經濟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躍上了全國農業生產的先進行列。
然而人們在與海爭田的同時,卻很少注意到這一過程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由於明清沙田開發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對環境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不少學者對沙田的問題已有所研究,但他們所注重的是圍海造田的有利方面,很少注意到它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下文將著重討論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清]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穀》。
 
一、阻礙江流宣洩,造成嚴重水患
 
為了迅速得到耕地,人們想方設對沙田進行墾殖。首先,他們將石塊抛於海中,利用石塊攔阻上游的泥沙,加速灘地的淤高。這種抛石築壩聚沙的做法,通常需要花費很大的財力,因而多是富貴豪家的所為,大都是圖一時之利,沒有經過詳細的勘察。將石壩築在江河出海口之旁,侵佔了深水道,從而阻礙了水流的流速,使泥沙淤積日多,而水道就愈來愈窄。當大雨來時,由於不能及時宣洩,於是釀成水患。「曆歲既久,土結堤堅,潮不能沖沙,複壅積堤外之沙,則潛滋暗長,海邊之地,複日積歲淤,沙灘愈墾而愈寬,水道則愈侵而愈狹,每遇西北兩江水潦陡發,百川驟漲,即至淹沒田廬,傷害民命,水之患其所由者漸矣。」①泥沙淤成之後,接著就將其圈圍「預圖日後報墾」②,堤圍的建立,也是一種無計劃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