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
汉唐时期的茶叶(下)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最新热门    
 
唐宋茶叶生产发展原因补论

时间:2009-7-24 13:52:04  来源:不详
体现。因为,茶叶是一种广泛适宜于丘陵、山地种植的山区经济作物。陆羽《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韩鄂《四时纂要》讲到种茶时说:“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垅泄水,水浸根必死。”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也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唐宋时期,人们对茶叶适宜山区种植的生长特性已有了普遍认识。在社会生产力由平原、坝区向山区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茶叶一方面适宜山区种植,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人们便开始广泛栽种茶树。这样,茶叶生产就迅猛发展起来了。

  关于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发展的盛况,许多学者已作过较好的描述,兹不赘言。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山区是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场所。据张途所见,唐代,祁门县一带,“山多而田少,水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注:《全唐文》卷802,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祁门之外,其它许多地方的情况大多类此。如益昌县,“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注:《全唐文》卷795,张樵《书何易于》。)。宋代,茶叶的主要种植场所仍然在山区。章如愚说:“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注: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57。)吕陶《茶寄宋君仅有诗见答和之》(注:见《净德集》卷31。)诗云:“九峰之民多种茶,山村栉比千万家。朝晡伏腊皆仰此,累世凭恃为生涯。”照此看来,在南方广大山区,茶叶种植几乎成了当地人民生产的唯一行业和生活的唯一来源。山区开发与茶叶生产发展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山区开发与茶叶生产之所以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从山区方面来讲,虽说它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但在南方广大山区,毕竟受地理条件的制约,经济林木的种植是许多地区生产经营的最佳选择。宋代四川九陇县税户牟吉,“自来只以佃食茶园为业”。为什么他只在园中种茶而不种其它东西呢?原因是,“其茶园偏峻,不任种植诸般苗色”,只好“逐年举取人上债利粮食,雇召人工,两季薅铲”,种植茶叶,“指望四月小满前后,并纳诸般税赋”(注:吕陶:《净德集》卷1 《奏为官场买茶亏损园户致有词诉喧闹事状》。)。正因如此,山区开发必然选择茶叶种植为普遍性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这也就是说,茶叶生产之所以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其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适应了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由平原、坝区向山区的转移,以及由此引发的山区开发发展趋势。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山区开发与茶叶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式的作用。一方面,山区开发巨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茶叶生产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着山区开发的进程。据唐宋两代茶书及有关地方志记载(注:据陈祖椝、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在南方的广大山区,茶叶的种植连山接野,范围十分广泛。如在四川的南平军,“西南至大梁,茶园二百一十里”(注:《元丰九域志》卷7。)。又如在浙江钱塘宝严院一带, “盖南北两山及外七邑诸名山,大抵皆产茶”(注:《咸淳临安志》卷58《货之品》。)。茶叶如此大规模的种植,使过去荒芜的山区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垦殖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还使不少原来人迹罕至的地方逐渐出现了村落,这就为山区的进一步开发积累了资金和劳力,推动着山区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向前迈进。

  不仅如此,茶叶在山区的广泛种植还促进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人陈师道在论及茶叶生产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时曾说:“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注: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16《茶经序》。)可见,茶叶生产对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每当茶叶采摘季节,大批商人携带现金或商品入山收市茶叶,直接沟通了山区农民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山区一些交通要冲之处,为着收集和销售茶叶的方便,还逐渐兴起了一批草市,陆游在诗中曾说:“村虚卖茶已成市”(注:陆游:《剑南诗稿》卷12《小憩前平院戏书触目》。)。四川九陇县的堋口镇、新安草市等一批市镇就是这样形成的。市场在山区的发展,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