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族的历史走向

时间:2009-7-24 13:52:34  来源:不详

[摘要]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此背景之下,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南方畬田民族和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汉民族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使得曾经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畬田,沉寂数千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将畬田民族的历史放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包括畬田的耕作方式,地区和地理分布,作物种类,唐宋时期畬田民族与后来畲族的关系,以及畬田民族的历史走向。指出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加剧了原本就因刀耕火种而不断迁徙的畬田民族与周边民族(主要是汉族)的冲突,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农业的进步。

[关键词]唐宋;畬田;畬田民族;刀耕火种;经济重心南移
 
一、畬田民族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畬田民族是以畬田,即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他和今天的畲族既要联系,又相区别。畲族是最主要的畬田民族之一,但历史上的畬田民族,除畲族之外,也包括其他一些以畬田为特征的民族,如苗、瑶、壮等其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
畬田民族也是中国大地上古老的民族,但有关畬田民族名称的历史记载却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近人傅衣凌对畲族名称之起源做了考证,他在《福建畲姓考》中写道:“唐宋以后,汉人来者益多,越民之强悍者被迫入山,因得峒寇、峒獠之名,又以其烧山地为田,种旱稻,刀耕火种,因名为畬,赣粤两省则写为輋,即种畬田之人也。”[i]据《畲族简史》所附之畲族历史“大事年表”,最早的大事发生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而“畬民”一词最初则是南宋期间出现的孝宗淳熙十四年到度宗咸淳五年(1187-1269年)刘克庄所写的《漳州谕畬》一文中。[ii]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正是中国经济重心南迁时期,畲族在汉文文献中的出现,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这并非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点似乎被以往的研究者所忽视。
尽管学术界有关今日畬田民族族源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然而无论是土著还是外来,唐宋以后南方的畬田民族都要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北方人口潮水般的涌入。唐宋时期,北方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大量南迁,经济开始衰退,与此同时,南方却由于相对的和平,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自身的人口迅速增加,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随之而来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于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局面,人口分布也呈出由下而上,即由平原地区向山区的发展趋势,外来汉族人口与土著的或先期到达的畬民就这样在东南丘陵山区不期而遇。“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为畬客”[iii]。入宋以后,由于金的进入,北方人口因躲避战乱而纷纷南迁,更掀起了移民的高潮,出现了自“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的情形。这些南迁的居民加上先前移民的后代更形成了对山居畬田民族的包围圈。根据50年代对于福建福安畲族的调查,“由于本地畲族居住山岭中,畲族村庄的周围和平原地带,形成一个汉村的包围圈。”始时,这种包围圈也许还比较大,所以呈现出“畬汉杂处”的状态。随着汉族经济的进一步向山上发展,包围圈日益缩小,以及处在日益缩小的包围圈中的畲族“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的继续存在,畬汉之间的民族冲突也就在此难免。于是从唐宋以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所谓的“蛮僚之乱”或“畬贼之乱”。如福建《云霄厅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僚啸乱,民苦蛮僚之乱。”《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昭宗乾宁元年,汀州宁化县南“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宋史·理宗本纪》和《宋史·许应龙传》记载:绍定三年二月,“汀、赣、吉、建昌,蛮僚窃发”,“盗钟全相挺为乱”。《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辛丑,建宁政和县人黄华,集盐夫,联络建宁、括苍及畬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至元二十五年,“畲贼千馀人寇龙溪,皆讨平之。”至元二十六年“畲民丘大老集僸千人寇长泰县。”至元二十七年“广州增城、韶州乐昌以遭畲贼之乱。”等等。
这一系列的冲突,正是唐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