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
汉唐时期的茶叶(下)
汉唐时期的茶叶(上)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最新热门    
 
唐宋茶叶生产发展原因补论

时间:2009-7-24 13:52:04  来源:不详
较为闭塞的山区孕育了一种新的力量。

      二、小农生产方式的特性及其演进与茶叶生产的发展

  小农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因此,它对任何生产的发展都具有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小农家庭人口和劳力十分有限,通常为五口之家,且生产工具较为简单,一家一户自成一个经济单位,彼此之间缺乏太多的联系。在此情况之下,小农家庭生产能力较弱,缺乏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资于规模较大的生产行业,多数情况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细小性。与之相关,小农家庭的经济还具有脆弱性,任何天灾人祸以及意外打击都可能使之濒于崩溃的边缘。除此之外,小农家庭还极为分散,不易联合,生产上具有着极其突出的分散性。这就是中国小农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属性。

  在这样一种特性的支配下,小农只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细小性生产,而不敢问津规模较大的生产行业。中国封建社会,煮盐、冶铁为高利润产业,但历代均为富商、权贵、大户所经营,小农只能受雇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而没有出现亲自经营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与盐、铁生产不同,茶叶生产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劳力投入,几乎任何一个小农都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茶,数株乃至数十株,经济条件好的农户还可开辟茶园从事专业性生产。茶叶生产的这种特性无疑最适合于小农的生产方式。唐代太和末年,一个愚而好自用的宰相王涯,“置榷茶吏,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结果弄得“天下大怨”(注:《新唐书·食货志》。)。他后因甘露政变未遂被处斩,“百姓观者怨王涯榷茶, 或诟詈, 或投瓦砾击之”(注:《资治通鉴》卷245,太和九年十一月乙丑条。)。继任盐铁使的令狐楚恢复旧, 对茶叶税而不榷,说:“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摘茶叶于官场中造,有同儿戏,不近人情!”(注:《旧唐书·食货志》。)这个事例突出地表明:茶叶的种植正好与小农生产的分散性相适应,根本不可能垄断集中;倘若一定要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果只能是破坏这种生产而招致“天下大怨”。唯其如此,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均可大量栽种茶叶,这就有利于茶叶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唐宋时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小农经济也得以演进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极大地刺激了小农对茶叶的种植。

  小农经济的自身实力和生产经营的独立性大为增强,这是小农经济的一大发展变化。唐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粮食亩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社会总产品供给的增多,小农的经济实力比之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其显著表现是小农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生活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大的保障。与此同时,自均田制破坏以后,由于小农摆脱了中古田制的束缚以及地租货币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农种植什么,生产什么有了相对较大的自主权,不再像均田制下那样受到严格的干预和控制。这样一来,一方面,由于小农的自身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他就可以匀出相当一部分土地、时间、劳力、肥料去种植与粮食生产争土地、争时间、争劳力、争肥料的茶叶;另一方面,由于小农生产经营独立性的增强,他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选择种植经济收益较高的茶叶(详下)。

  小农经济的另一大发展变化是,小农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小农被越来越多地卷入市场,市场成为影响小农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从市场的角度比较分析,种植茶叶无疑比种植粮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每亩茶园大约可产茶叶120斤(注:韩鄂:《四时纂要》。),以斤为钱100文的中价计算(注:关于唐宋时期的茶叶价格问题,斤自为钱十文至千文不等,较为复杂。据《宋史·食货志》所记官府买茶价格,未加工过的茶叶斤值一百文应属中等价格。),则一亩茶园的年产值在12000文左右。 与之相比,种植一亩粮食, 即使以亩产五六石计, 每石按宋初为钱700 至800文的高价折算(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条。),一亩地的年产值也只在5000文上下,二者悬殊较大。因此,在许多地区,一些农民还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去从事茶叶的种植。

  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宋时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