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础

时间:2009-7-24 13:52:04  来源:不详
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原来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比较落后;但到了时期,这一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口大量减少,生产日益凋蔽;与其相反,南方却人口剧增,生产勃兴,经济地位渐渐地超过了北方,成了全国的重心所在。经过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的发展,南方在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持续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一重心转移过程中,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固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南方的地理条件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的目的,就是想探讨一下江南广袤土地的开发、众多水利工程的兴修,人口的增加、气候的优越、物产的丰富、交通的发达等各种地理因素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便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

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汉代的江南地区仍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见那时的江南地区虽有广袤的土地,却因人口稀少和生产力的不发达而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因而北人南下较多。这不但给南方带来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工具与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形成了一个高潮,所谓“扬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湖傍海,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郡、杜之间,不能比也”,[1] 描述的就是南朝刘宋时期江南土地得到初步开发的景象。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土地的开发大多数还局限于“带湖傍海”的条件优越地区,许多丘陵山地及湖沼地带还没有得到普遍开发和利用。唐宋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陆续不断地大量南迁,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其垦殖的范围自然就要扩大到条件较为艰难的山陵及湖沼地区。据《和郡县志》江南道润州下记载,当时润、常,苏、杭、湖、睦六州垦田达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这六州均在
太湖周围,土地肥沃,六朝时有许多北人迁居,土地已得到过大量开发,唐代又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五万多顷土地,足见其开发的对象已不是条件优越的平原,而是低洼的湖沼地。其开发的方,就是筑堤围田,建立起既能灌溉又能排涝的水网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旱涝保收的水利条件。这种耕田,就是当时所说的圩田。关于圩田的建设,宋人范成大说得较为楚,他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2] 由于圩田有旱涝不及的好处,所以经过唐、五代及两宋时期的开发,不但太湖流域“耕无废圩,刈无遗垅”,[3] 而且江南地区的其它地方,如今安徽、江西、湖北及湖南的许多沼泽洼地,也都纷纷被开辟为圩田,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产量。以位于今安徽境内的宁国府和太平州为例,户部侍郎叶衡曾于宋孝宗乾道九年奉旨核实当地圩岸修筑情况,他在后来的报告中说:“宁国府惠民、化成旧圩四十里,新筑九里余,太平州黄池镇福定圩周四十里,延福等四圩周一百五十余里,包围诸圩在内;芜湖县圩周二百九十余里,通当涂圩共四百八十余里。并高广坚纟致,濒水一岸种植榆柳,足捍风涛,询之农民,实为永利。”[4] 宁国府和太平州并非江南湖沼最多的地区,圩田尚且如此发达,其它地区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据有关资料统计,南宋时江南东路官圩有田七十九万多亩;浙西路围田相望,达一千四百多所;浙东路越州鉴湖和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