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梁启超:“激进-保守”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
《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
试论明清东南沿海海洋经
两种思路的碰撞与历史的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
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模式
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模式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
论晚清外债抵押方式的转
最新热门    
 
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时间:2009-7-24 13:52:05  来源:不详
社会官府向民众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南宋绍兴十六年藉田大礼前,就有官员提议“望诏守令以来春耕藉之后,出郊劝农,谕以天子亲耕,使四方晓然,知陛下德意,仍自今每春行之”⒀。

——————————————————————
① 葛胜仲《丹阳集》卷十一《汝州劝农文》,常州《先哲遗书》本。
② 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一。《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陆文圭此文未著写作时间,同卷有《戊辰劝农文》一篇,两文内容相近,均为江阴地方所作,当出于同一时期。戊辰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则此文当作于南宋末年。
③ 脱脱《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府州军监》,中华书局点校本。
④ 郑獬《郧溪集》卷八,湖北《先正遗书》本。
⑤ 袁说友《东塘集》卷一六《池州庚子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黄震《黄氏日抄》卷七八《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清耕余楼刊本。
⑦ 周孚《矰斋铅刀编》卷三。《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 魏了翁《鹤山集》卷一。。《绍定六年劳农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 胡太初《昼帘绪论。临民篇第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⑾ 刘爚《云庄集》卷一《长沙劝耕》,《豫章丛书》本。
⑿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泉州劝农文》,《四部丛刊初编》本。
⒀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绍兴十五年闰十一月甲申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这样的劝农“职责”,在大绝大多数情况下之流于形式,是可以想见的。有时还会形成一些弊端,文献中有不少反映。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989~1052年)作《上执政书》,即已指出:“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岂朝廷之意乎。”①宋高宗也说:“守令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徒为文具,何益于事。”②郡守、县令们所作的应景文章,极少能真正起到“劝农”的作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前引刘燴《长沙劝耕》诗即日: “是州皆有劝农文,父老听来似不闻。只为空言难感动,须将实意写殷勤。”南宋末年人刘埙(1240—1319年)的《花雨劝农日》诗写得更生动:“山花笑人人似醉,劝农文似天花坠。农今一杯回劝官,吏腊民肥官有利。官休休民休休,劝农文在墙壁头。官此日民此日,官酒三行官事毕。”③

于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东郊劝农自然变成了地方官们的春日郊游活动。前引胡太初《昼帘绪论》即载:“(县)令以劝农系衔,朝廷以劝农,著令非不勤,至今也不然,岁二月望,为文数行,率同僚出近郊,集父老读之,饮食鲜少,甚至折钱,事毕即自携酒肴妓女,宴赏竟夕,实意安在哉?”甚至“视前驱拥旌旄,后队繁鼓吹官”,大肆铺张④。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直秘阁王湛出知阆州回到临安,上奏高宗:“乞申严法禁,守令劝农不得辄用妓乐,宴集宾客。”可见地方官们变劝农为游乐已成了普遍性的现象⑤。当时宋高宗曾下令有司立法以禁止之。两年后,殿中侍御史叶义问(1098—1170年)上言,仍提到“州县每岁出郊劝农,置酒宴会,其实扰人”。且提议由户部立法,令各地劝农“罢置酒之礼”.“不得因而饮酒”⑥。但如同当时许多弊政一样,这一现象之无从令行禁止,是可以想见的。各地守令们的这一春日郊游活动,有些还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仪式,被视为风流雅事,由地方文献记载下来。南宋周密(1232—1298年) 《癸辛杂识》记载湖州著名园林之一的丁氏园:“春时,纵郡人游乐。郡守每岁劝农还,必于此舣舟宴焉。”⑦有些地方官则喜欢乘机到寺院礼。《景定严州续志》卷四《寺观》:“郡官之劝农,诣近郊寺院,无常所。”

那么,这种“父老听来似不闻”、“徒为文具”的劝农之制,何以能在中国传统帝制时期长期存在,并不断制度化呢?

三、宋代劝农之制功能分析

中国传统的劝农制度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具体就宋代而言,其功能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观察。

赵宋王朝继承历代传统的重农主义,“今国家每下诏书,必以劝农为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