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
朱熹的农业科技思想
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
朱熹对浑仪的研究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
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最新热门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1

时间:2009-7-24 13:52:11  来源:不详
以自给,在家乡中联结乡人,设社仓,倡义役,修桥补路,普及医药常识,遇灾荒则设粥局赈济灾民。“儒家思想便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转化成为社仓此一制度,而发挥其稳定社会的力量”。[25](P467-468)
二是在饥荒严重之时,发动民间自救是不可或缺的。淳熙八年朱熹上言:“缘绍兴府今年饥荒极重,官司虽已不住措置粜济。窃缘钱米不多终是不能均济,惟有蠲除税租,禁止苛扰,激劝上户最为急务,譬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缓……”[26]富户或称上户在灾荒时愿意提供大量米谷用以赈济或赈粜,这与相当的人想要获得政府的旌赏有关,宋代官府为了劝谕富家赈粜或赈济,悬有赏赐官爵的赏格,“至于劝谕富民发廪粜济,亦是圣朝不爱官爵以救民命,颁下赏格极于醲厚,以故富民观感视傚,始肯竭其囷仓累岁之积以应公上。”[27]当然也有不为官爵而是出于有人饥己饥之心“此心但欲济邻里,身外浮名非所希”,[28]、即出于一种仁爱怜悯之心。对于朱熹来说,前者是他充分利用官府的激劝政策,因而为了能使更多的富户、上户加入贫富相恤的行列,多次上疏要求朝廷及时兑现劝谕的“推赏”或“推恩”措施,以免“失信本人,无以激劝来者”。“欲乞不候诸司保明早依元降赏格推恩”。“以闻其去年本路所奏合推赏人,则乞特诏有司直与推赏,给降告命付之本州,令守臣唤上当厅秪受,不须更令官司保明,徒为文具。”[29][30]至于后者则是朱熹推广儒家的“仁心”“仁者”思想的结果。所谓“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31]这个所以然者即如度正体会朱熹的思想所言:“人与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同于一理,均于一气。故君子以为人者,同胞之兄弟;而物者,相与之侪辈也。视之如兄弟,则必亲之,而有相友之义焉;视之如侪辈,则必爱之,而无暴殄之失焉。知此则知所以为仁,知所以为仁,则知所以仁民爱物矣。”[32]贫富相恤与推广社仓的原始本意别无二致,只是一个行在灾荒发生之前,一个行在灾荒发生之后。

要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八百多年前的禳弭救荒思想,确实感到有点“荒”和“愚昧”,但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于那个远去的时代,而且是被当时的人们所笃信。我们没有理由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愚昧”,或者轻易地否定曾在历史上起过不可替代的进步作用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透过历史的“愚昧”,也使我们认知到,即便是如朱熹这样的伟大思想家,他依然不能超越时代给以的历史条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参  考  文  献]

[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七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张载. 正蒙•诚明篇第六[A]。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
[3]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朱熹答袁机仲别幅[A].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 :太平兴国二年秋七月壬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0之六一至八三[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9]朱熹.答黄道夫 [A].朱文公文集:卷58[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0]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六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14] 朱熹.鄂州社坛记[A].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5]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六[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6]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四[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8] 黄榦.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赠宝谟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