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技术进步:中国古代经济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泛美危机与争取进步联盟
科技进步与战后世界历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
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最新热门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时间:2009-7-24 13:52:21  来源:不详
民生活关系极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泉州官民十分重视治水治田,并取得如此重要成绩。
    综观宋代福建沿海水利,尤其是莆田、泉州水利,我们还可以发现官民的创造精神。如木兰陂灌区的总体设计水平是很高的,如果没有丰富的水利知识,包括建筑力学、潮汐知识是难以设计得如此合理科学的,它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些官员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水治田经验。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潮州沿海地带的开发始于汉代。至唐宋,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开发已进入规模阶段。唐宋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表现为沙田的填造、围造工程。吴建新同志的《珠江三角洲沙田史若干考察》一文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吴文指出:“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冲积特点与王祯《农书》所述的沙田、涂田极为相似。”“珠江沙田未成田以前的冲积过程分为鱼游、刺橹、鹤立阶段”。泥土沉积离水面四至五米时,鱼游其间曰鱼游阶段;泥土沉积离水面一米左右,船橹可触及曰刺橹阶段;泥坦淤高至退潮时击水可立鹤曰鹤立阶段,又因泥坦长草叫草坦。草坦开发成田即为沙田[32]。
    沙田必有堤围,以防海潮或江水浸灌。宋代广东著名堤围要数建于北宋徽宗时的南海县桑园围和建于北宋元祜二年(1087)的东莞县东江堤,其规模较大,所护田亩甚多。《广州府志》在分析南海和番禺田土时说:“南海多下田,捍潦则为基围;番禺多高田,虞旱则为车转轮激水,以上高原,俗名车陂,所在有之,惟从化最巧。”[33]南海下田“捍潦则为基围”,就是筑堤围,捍江水海潮,形成特有的稻田、桑园围,此即称基围,围内土田亦称沙田。所以沙田形成过程就是治水治田的过程。
    吴文还指出:“宋末元初的民族南迁使珠江三角洲沙田区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南迁的人民顺北江南下,散布在沙田水乡耕作。”“从当时一些大姓占有的沙田数量来看,一些冲积地的开发已相当可观”[34]。这种开发又是和构筑堤围分不开的。
潮汕平原的开发也和修筑堤塘堰闸联系在一起。如清人周硕勋纂修的《潮州府志》卷十八《水利》记载了大量水利设施,其中一部分即为宋代修筑。海阳县西湖,宋时开浚,可灌田一千九百余亩。三利溪水利,也是宋知州王涤主持开浚的,该工程引韩江水通北濠,过云梯岗,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因为三县受益,故曰三利溪[35]。潮汕平原的发展全赖治水治田的成就。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学术界对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研究成果亦较前代为多,这就为本节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1.农具改革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陈旉《农书》上卷《器用之宜》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苟不利,未有能善其事者也。”把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作用问题提到重要地位上。南宋曾之谨撰《农器谱》三卷、续二卷,记述耒耜、耨博、车戽、蓑笠、轾刈、築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项农具和有关器物,此书明末起不见流传[36]。缪启愉先生指出,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他写道:“南宋的曾之谨曾经写过一部《农器谱》,书中分耒耜、耨镈等十项,可惜原书已失传。王书所列农器门类,与曾书相同而加详,大概是参照曾书而扩充很多。”[37]因此,我们可以把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和有关宋代农具的史料结合起来考察,分析宋代农具改革的成绩。
  关于犁。唐陆龟蒙《耒耜经》所记江东犁无疑是宋代江南的主要耕作农具,甚至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耒耜门》说到犁也仍以转述《耒耜经》为主。宋代犁的改进表现在何处未见确切记载。值得注意的是踏犁的出现,“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则倍”[38]。踏犁主要在北方使用,但南方亦可能有。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马。王祯《农书》卷十二转载苏轼的《秧马歌》并《序》:“苏文忠公《序》云:余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复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于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是插秧工具抑或起秧工具?向有异议。我同意起秧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