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技术进步:中国古代经济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泛美危机与争取进步联盟
科技进步与战后世界历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
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最新热门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时间:2009-7-24 13:52:21  来源:不详
…按木兰陂遏溪通渠以溉南洋……旧制三十二陂门闭以木板,涝则启之……”
    据此,则木兰陂为莆田最大水利工程,该陂“遏溪通渠以溉南洋”,即灌溉莆田木兰溪以南的平原(俗称平畴为洋),为福建古代少有的水利工程。木兰陂工程之坝、渠、斗门配套,而且渠道分布合理,反映出当时主持其事者和建设者均有较高的水利设计技术水平。
    木兰溪之北平原叫北洋。北洋水利不如南洋那样配套、宏大,但亦足称道。北洋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延寿陂和太平陂。延寿陂位于渔沧溪下游,莒溪与南荻芦溪合而为渔沧溪,溪流逐节横截为陂,“使华陂下流为延寿陂。先是溪水由延寿出杜塘趋海。唐建中时吴长官兴塍海为田,于杜塘筑堤,遏流南人沙塘坂,名延寿陂(按陂皆叠石遏流……),酾为巨沟,折为股沟,凡三派南至芦浦,东南至宁海,东北至涵江,潴水溉田,统为北洋”。除了延寿陂外,北洋还有太平陂[27]。北荻芦上流支分派别,节节横截为陂,嘉祐中知军刘谔创太平陂,“溉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初北洋有五塘,三在兴教,曰太和、曰屯前、曰东塘,皆唐太守何玉凿,后渐浸没。蔡襄请复五塘及太平陂,成而太和三塘废为田,岁得租六百九十石。绍定中陂坏,知州曾用虎重修”[28]。可知太平陂建于北宋仁宗嘉祐朝,比木兰陂早十几年,但灌溉面积仅七百顷,比木兰陂小得多,也比可灌溉二千余顷农田的延寿陂小[29]。五塘曾废为田,一如两浙废湖为田。太平陂(又名太和陂)曾遭破坏,至南宋理宗绍定中始由曾用虎主持修复。
    木兰陂所在的木兰溪通海,“海潮自黄竿抵木兰陂下”,为了防止海潮浸灌,沿海砌筑埭田,其堤为外堤,原有御潮堤为内堤,“内堤以障清水,外堤以障海潮”[30]。所谓内堤以障清水是指内堤拦截溪水,用于灌田。
    泉州水利建设情况前面引述过的陈鹏同志的文章有详细介绍,兹撮其要如下:宋代泉州人口增加,“地狭人稠”的社会问题突出,南宋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人民或者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或者张帆出海解决生活出路。为了保证粮食丰收,关键在水利兴修,据统计福建一路有水利工程四百零二项。泉州地方官员也重视水利,现存的南安县莲华峰淳熙十年(1183)郡守司马伋等《相视水利竟事》石刻即为一个
例证。
    泉州水利工程有六里陂、清洋陂、七首塘、东湖、留公陂等处。六里陂创于五代,后渐为淤塞,宋时里人李密、李国表捐资千金与僧祖派、体柔定基筑造,加筑二间斗门,定期启闭。陂道上流有水坝,中流有斗闸,下流有涵洞。举有恒心恒产兼有才干之人为陂首,率陂夫四十二名。陂的用水规定:上沟水深一丈则放下一尺,水深五尺则放下五寸,用水为蓄水十分之一。清洋陂是北宋熙宁时知县危雍倡筑,该陂集南安五峰九溪之水及潘溪、梅花溪之水,下灌洋田一千八百余顷,在泉州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淳熙七年(1180)邑人林邦闻与僧了性把陂易为三垛石堤以利排水。陂长一百八十丈,宽二丈余。七首塘是南宋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时开凿的,用于蓄水灌田。田塘周围四千九百余丈,因斗门只有一座,暴雨水溢,易造成塘岸崩坏。王十朋增设斗门五座,小涵九处,下开三个小塘分流蓄水,解决了蓄水与放洪问题。龟湖塘长一千八百余丈,宽八十二丈,深一丈,也是王十朋主持扩修的。东湖在唐以后淤塞,南宋庆元六年(1200)郡守刘颖筹集钱粮开浚。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南宋右史留元刚筑,汇集晋江县东北诸水。
    泉州的围海垦田亦颇具规模。唐大和中在海埭田开沟排卤取得很大成绩。五代时沟涵已无法御潮,北宋景祐四年(1037)郡守曹修睦重新浚治。当时最大的海埭是烟埔埭,它是六里陂的尾闾。埭成时,岸长三万丈,以整块巨石筑成四座斗门。北宋治平二年(1065)埭被冲毁,熙宁初邑人重开。建中靖国初再坏,县尉黄愿率众修复,并增开诸淮。此外又有陈埭,也是五代围垦时筑成的,堤长一二十里,斗门七座,据《泉州府志》载:“其埭最大,含南浦诸水为斗门,通归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31]
    就我们所知,以上泉州水利工程的资料取之于诸地方志,如方鼎的《晋江县志》、《乾隆泉州府志》等书。志书之所以记载得比较详细,是因为编者认为这些水利工程对泉州的经济发展、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