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宋代社会结构
最新热门    
 
宋代的城市与农业

时间:2009-7-24 13:52:30  来源:不详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古代哲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然而,无论是人们是否情愿,都市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会被城市包围农村所取代。城乡之间的矛盾自古就存在。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发展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沃土,城市和农业都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特别是在今天的实践中,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使原本紧张的耕地愈加显得不足。相对于今天来说,古代中国尽管可以说是地广人稀,但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用地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战国时期,人们在计算土地面积时,就将房屋建设用地考虑进去了。[119]根据国商鞅的计算,方园百里之地,都邑蹊道(即城市建设)需占十分之一,才足以处其民[120]。当时两者之间的矛盾,从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中即可窥见一斑。[121]秦汉以后,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特别是京师膨胀[122],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矛盾开始激化。因此,在汉武帝大举举修上林苑时,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有人谏除上林苑[123],但结果上林苑还是建立起来了。如何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保证农业生产用地呢?古人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尽量将城市及其附属物,如园囿等,建在荒地上[124]。二是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以“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125]。三是在城市中进行农业生产,以弥补因城市建设所致的耕地流失。这当然不是说,城市的设计和建造者有意为之,但城市农业的存在客观上具有这样的作用。

唐宋时期业已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致“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的局面,城市农业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对于中国土地和农业的压力,这也是宋代人口得以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