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时间:2009-7-24 13:52:30  来源:不详
,屯锦二百屯,纻布三十端,望陀布一百端,木绵一百贴,出火水精十颗,玛瑙十颗,出火铁十具,海石榴油六斗,甘葛汁六斗,金漆四斗。”(注:[日]《延喜式》卷30《大藏省》。)
    日本遣唐使团出发时,朝廷一般还赠给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知乘船事、译语、请益生、留学生、学问僧等各种人员以数量不等的絁、绵、布。如给大使“絁六十疋、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絁四十疋、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判官“絁十疋、绵六十屯、布四十端”,录事“絁六疋、帛四十屯、布二十端”,留学生、学问僧“絁四十疋、绵一百屯、布八十端”(注:[日]《延喜式》卷30《大藏省》。)。这些物品主要是为了让遣唐使团成员在到中国后作为费用而赏赐的,使团人员也会带上这些物品的大部分或部分前往中国,作为旅费或交易之用。
    随同这次遣唐使舶到达福建的还有日本僧人空海、留学生桔逸势等。这一年(公元804年)十一月三日, 他们在福建观察使阎济美的安排下,离开福建,由陆路跋山涉水,前往长安。空海在唐朝留学期间,与唐朝著名的僧人、文人广泛接触交流,归国后,努力传播中国文化,著有《文镜秘府论》等数十部著作(注:[日]《大师御行状集记》、《桔逸势传》。)。
    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日本僧人圆珍附商舶来到福建, 在福州开元寺就中天竺般恒罗学悉昙(注:[日]《行历抄》。)。日本僧人在福建的寺庙从师学习,与中外僧人进行交流。圆珍后来离开福建,参拜天台山,在越州开元寺研究天台宗,到长安从法全学密教,归国时带回经论章疏441部、1000卷及道具、法物等16种。 他在日本近江开创圆城寺,成为天台宗寺门派的开山祖,被日本醍醐天皇赐给“智证大师”称号(注:[日]《智证大师传》。),为中日佛教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乃,南方小国林立,福建为闽国所统治。闽王王审知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在福州设置榷货务,由随王氏入闽的光州固始人张睦任之,张睦“招蛮夷商贾,敛不加暴,国用日以富饶”(注:《福建通志·名宦传》卷3《张睦传》。)。在福建泉州, 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继其父王审邽为泉州剌史17年,“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称招宝侍郎”(注:《十国春秋》卷94《王审邽传》、《王延彬传》。)。当时这些船只主要是发往东南亚各国,但也会间接或直接与日本有往来。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政局较为稳定,福建在唐五代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事业勃兴。福建商船到达日本的不少。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州海商周世昌,船遇风漂流到日本,受到日本朝廷的关照,留住七年才回国。周世昌在日期间,曾与日本诗人互相赠诗唱和,并编成诗集带回给宋真宗。与周世昌同船至宋的还有日本人藤木吉。宋真宗亲自接见滕木吉,还赠送时服、铜钱等物,送其归国(注:《宋史·日本传》。)。
    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秋,福州商客陈文祐由日本归国,第二年(公元1027年),陈文祐又到日本(注:[日]《小右记》。)。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九月,福州商客周文裔再次赴日,十二月,周文裔上书右大臣藤原实资,并赠送土特产品(注:[日]《小右记》)。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福州商客潘怀前往日本(注:[日]《朝野群载》。),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潘怀清献佛像给大宰府(注:[日]《续本朝通鉴》。)。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僧成寻乘中国商舶来华,他在所著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写道:“当时船头有三人,一为(广东)南雄人,一为福州人,一为泉州人。”(注:[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这艘宋朝商船船头的三人中福建人占了两位。
    徽宗崇宁元年至四年(公元1102—1105年),泉州商客李充曾两次到日本从事贸易(注:[日]《朝野群载》。)。他第二次再到日本大宰府时,呈上本国的公凭,请求贸易。这份公凭,至今还保存在日本的古代典籍中,为《朝野群载》一书所辑录。这份公凭不仅登记了全体船员的姓名、所有货物的名称及船上的其他器具,还记载了有关舶船出海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我们了解当时中日之间的海船组织、市舶制度及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