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时间:2009-7-24 13:52:30  来源:不详
出口货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北宋时,福建已有比较固定的开往日本的航线,曾任福州太守的蔡襄,在其所著的《荔枝谱》中记道:“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注:蔡襄:《蔡忠惠公法书》卷五。)福建商船往返于福建与日本等国之间。
    到了南宋,航行在东海两侧的商船除了福建船等中国商船外,又增加了日商的船只。据《开庆四续志》载:“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以其物来售。”(注:《开庆四明续志》卷8“蠲免抽博倭金条”。)可知有很多日本商船驶往南宋的明州。离明州不远的福建也常有日本商船到达。据南宋理宗时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倭国”条载:该国“多产杉木、罗木,长至十四五丈,径四尺余,土人解为枋板,以巨舰运至吾泉贸易。”(注: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倭国》。)日本商人常运载杉木板、罗木板直接驶往福建泉州港进行贸易。日本各色人等到福建的也不少,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上人侨居泉州,从事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归国时带回福州版《大藏经》和其他书籍(注:[日]高山寺旧藏《波斯文书》,转引自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347页。)。
 

 
    综观唐宋时代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看出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从国家间的官方交流,逐步走向民间商人贸易。
    唐代前期和中期,由于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日本与福建的交流往往要依靠国家的强大力量,要靠官方组织的遣唐使团,个人的力量是无济于事的。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赴日,乃是跟随鉴真和尚,搭乘日本归国的遣唐使舶才得以成功;空海、桔逸势等人的赴唐,也无不是搭乘遣唐使舶赴唐。只是到了唐代后期,由于中日之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注:详参拙文:《略论唐后期的中日民间贸易》,载《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刊》1986年第2期。),来往于中日间的民间商船增多, 才可能有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日僧圆珍附商舶到福州, 以及宋代大量福建、日本的商人、僧人来往于两地的频繁景象。宋代来往于福建与日本间的福建商人见于记载的就有周世昌、陈文祐、周文裔、潘怀清、李充等等,他们都是属于民间商人贸易性质,并非由国家组织的。总的来看,从国家间的官方交流逐步走向民间商人贸易,乃是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和一大特点。
    二是交流物品逐步从贡品、礼品为主转变为商品、文化用品为主。
    唐宋时代,福建与日本交流的物品种类很多。唐代前期和中期,由于遣唐使团的因素和作用,往来的物品多以贡品、礼品为主,如金、银、水精、玛瑙等。唐后期至宋代,由于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来往的物品多为磁器、绫绢等类商品和书籍等。如北宋时泉州商客李充驾船到日本,运去的货物就有“象眼肆拾匹、生绢拾匹、白绫贰拾匹、磁垸贰佰床、磁堞壹佰床”等(注:[日]《朝野群载》。)。当时福建输往日本的物品中大量的是青瓷器。福建同安汀溪窑的青釉划花篦纹碗输入日本后,很受日本人的欢迎,日本高僧珠光和尚很喜欢用这种青瓷碗饮茶,故这种青瓷器又被日本人称为“珠光瓷”。在日本福冈松州等地出土有晋江磁灶窑生产的“黄釉铁绘花纹盘”和德化窑生产的“白瓷盒子”(注:[日]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
    宋代,福建输往日本的物品中还有很多是书籍,日本僧人庆政自泉返日,就带回很多书籍,至今日本宫内厅还保存有庆政所献的福州版《大藏经》。福建建阳麻沙是全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建阳刻书也传播到日本等国。宋末建阳学者熊禾《建同文书院上梁文》写道:“儿郎伟,抛梁东,书籍高丽日本通。一滴龙湖山下水,千源万派定朝宗。”(注:《熊勿轩先生文集》卷6。)可知福建书籍已远输日本等国。至今,一些建阳刻本还珍藏在日本,由于这些刻本在我们国内已不可见,因此在日本的藏书已成为海外孤本。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开了后代两地大规模交流的先声,综观这种交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福建与日本双方经济的发展与相互需求,是促进这种交流的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