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小农家庭略论

时间:2009-7-24 13:52:43  来源:不详
  凡治汉史者,无不注重对小农阶层的研究。但几十年来,此项研究多偏重于政治、经济诸方面,至于其家庭方面,尚无人论及。恩格斯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⑴可见家庭与社会是息息相通的。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的某些方,对汉代小农家庭略予剖析。

两汉小农家庭的发展,可以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时代,小农家庭处在小型阶段,“五口之家”空前繁盛。它主要有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两种类型。所谓核心家庭,即以夫妻为主体(包括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如刘邦、吕雉与未婚子女之家庭,则为此类。直系家庭则是由父母与一已婚儿子组成的家庭,如《盐铁论·徭役》所云:“长子不还,父母忧愁,妻子咏叹”,即属此例。以上两种家庭组合均为典型的小型家庭结构。它的繁盛在《居延汉简》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检《居延汉简》甲、乙编,较完整的家庭材料23则,其中核心家庭18则,占78%;直系家庭4则,占17%;二者共占总数的95%。 此期其他史料所见亦多是这种小型家庭,鲜有小农大家庭的记载。贾谊说:“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躺形锤摹!雹啤逗菏椤さ乩碇尽芬嘣坪幽稀⒂贝ǖ鹊亍昂蒙帧雹恰U庵帧白幼吃虺龇帧被颉吧帧保炀偷闹荒苁切⌒图彝ァ!痘茨献印ぶ魇跹怠匪堑笔钡男∨┘彝ィ捕嗍恰耙蝗僳曬缍拮永先酰龆持闭饫嗉彝プ楹稀W苤骱菏贝∨┘彝ス婺J侵泄糯彝サ淖畹偷悖训搅瞬荒茉傩〉牡夭健?BR> 
西汉小型家庭之盛行,固然是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遗风余俗”(商鞅变法,曾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使秦国小型小农家庭得以普及),但更重要的则是由西汉社会本身所决定的。其一,小型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西汉时代,尤其是赵过对耕作改良以前,牛犁耕尚未普及,农民“蹠耒而耕”、“抱耒秉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情况限制着他们的生产规模,要求有细小的家庭结构与之结合,以更好地维持生产与生活。其二,当时的土地所有制直接促进并保障了小型家庭的发展。西汉土地占有形态主要地表现为小农对土地的拥有,“五口之家”往往与“百亩之田”并称⑷。如扬雄家“有田一壥”(百亩)⑸,贡禹家有“田百三十亩”⑹。较贫下者,如陈平家亦有数十亩土地⑺,即使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贷赁簿中的小农之家,亦多有三十亩(大亩)左右的土地。这就为小型家庭的发展及其正常而不断的分异提供了物质保证。其三,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也有利于小家庭的发展。当时继续推行秦代发展小型家庭的政策,政府屡迁大族至关中,使其“不得族居”,又每每向男户主赐爵、向女户主赐牛酒等,使独立门户者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其四,汉武帝以前,儒家提倡的礼教纲常尚未对人们的思想及行动产生约束力,这也有利于小型家庭的发展。其五,西汉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小型家庭可以通过市场取得部分生活生产必需品,来弥补劳力与生产的不足,使小型家庭具有外在的经济依托。

在这一阶段,小农家庭的基本面貌呈现出什么特征呢?

首先,每个小农家庭都进行着大体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他们把全家的力量主要投入农业生产,如刘邦家即常常是“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⑻;徐州双沟汉画象石农耕图中,男女老少四人,或耕地锄草,或挑担送水,为十分典型的合家而出的劳动景象。在农业经营之余,他们才进行“还庐树桑,菜茹有畦”以及“女修蚕织”⑼等其他方面的经营。但一个“五口之家”的经营单位,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还必须依赖市场进行补充。如朱买臣夫妇即“常艾薪樵,卖以给食”⑽,以副业收入扩大生活来源。至于盐铁农具之类,则更需仰于市场。以农具为例,卖主常常“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⑾。可见西汉的小农家庭与商品市场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其次,小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比较平等独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