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小农家庭略论

时间:2009-7-24 13:52:43  来源:不详
立。就夫妻关系而言,由于小家庭中劳力缺乏,妇女劳动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夫妻关系较为平等。这具体表现在双方的结合比较自由,离婚再嫁与夫死改嫁也十分普遍。朱买臣妻即因“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求去。……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其故妻与新夫“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继而买臣为会稽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⑿。这是典型的婚姻自由。对于寡妇再嫁,法律文许可,规定“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⒀。陈平妻即是“五嫁夫辄死”的寡妇⒁。这都体现了夫妻关系的平等。

就父子关系而言,在小型家庭结构下,成年诸子往往通过“生分”方式,从父母处分出财产而自立。这样,在未分家之前,父亲手中握有家内的经济全权,是家庭生产生活的组织经营者。但在诸子分家、各自建立小家庭后,由于他们各自独立经营,与父亲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在政治上又分别作为一家之长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因而父子关系相对平等,子对父较少依附性。如时人往往把“好生分”与“薄恩礼”⒂并提。贾谊则更详细地描述了“生分”后的父子关系:“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箒,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⒃这实际上是一种平等与独立关系的反映。

就兄弟关系而言,在西汉小型家庭阶段,兄弟婚后普遍地自立门户,有着独立的家庭经济,各自独立地向政府承担经济、政治义务,并且诸兄弟对父母的财产有均等的继承权。如陆贾以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⒄田真兄弟三人分家,不但“田业生资,平均如一”,就连堂前一棵紫荆树也“三人各为一分”⒅。在西汉史籍中,还常见到“分别争财,亲戚兄弟构怨”⒆、“兄弟争财”⒇、“昆弟相与讼田”(21)的记载。上述情况实质上都是兄弟关系比较平等、独立的反映。

西汉农民小型家庭之发达,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它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这一阶段的小农家庭以分散个体为特征,具有较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方面他们要直接以国家政权为依托,是国家的直接隶属者,这十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享有较多的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参政、议政。许多一般小农甚至进入仕途,平步青云。如公孙弘、匡衡、蔡义、翟方进、朱博等皆达丞相之位,朱买臣、卜式、主父偃、贡禹、扬雄等亦都位至高官。西汉时上至宰相下至乡亭里长有不少选自农民家庭出身者。这种平民参政使西汉政治比较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也为西汉政权赢得了广泛的统治基础。其次,小农家庭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创造了繁荣的小农经济,从而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以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22)。最后,由于众多的小农家庭直接接受国家控制,这也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使其军力强盛。汉文帝御匈奴一次动员兵力八万人,武帝绝漠远征出动骑兵十万,步兵运转者数十万人,就足以显示此点。

自西汉末至东汉时代,小农家庭进入了膨胀阶段。其主要表现是代际层数与夫妻对数的增加及家庭人口的上升,同居家庭在诸种家庭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同居家庭是指父母兄弟同居共财家庭,主要包括夫妻与二个以上已婚儿子的同居、兄弟婚后的同居以及与非直系亲属的同居三种类型。同居家庭始于西汉末叶,进入东汉后得以迅速发展。东汉史籍中关于同居家庭的记载俯拾皆是。《潜夫论·考绩》云:“家人有五子十孙,……父子兄弟一门之计。”《后汉书·李充传》云李充“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崔骃传》载崔瑗“家贫,兄弟同居数十年”。《缪肜传》言肜“兄弟四人皆同产业。”《马棱传》记其“与从兄毅共居业”。仇福家更是“累世同居”(23)。地方官吏亦把“分子还养”——促成同居家庭作为一项重要政绩。如何敞为汝南太守时,“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县属,显孝悌义行者,……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还养父母”(24)。许荆治桂阳郡,使“还养者千余人”(25)。景君为北海相,亦使大批的“分子还养”(26)。由“还养父母”可知当时许多小型家庭又重新组合为同居家庭。在同居家庭中,家庭人口往往较多。如东汉十一次全国户口统计,平均每户人口就有九次高于五口。许多郡国的每户平均人口更高于全国的平均数,据永和五年的统计,每户六口以上的郡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