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时间:2009-7-24 13:52:51  来源:不详
当一部分的地税。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剥削财源。如此种种特权,庶民地主是无权享受的。因此,可以说,食邑2000户的封君、列侯,其地税收入,要比拥有100顷土地的庶民地主之地租收入高得多。

在以往的研究中,论者常常指出"地租剥削太重",这亦不无道理。但进一步分析其时代背景和剥削的"度"仍有必要。从封建社会前期的汉代来看,尽管当时"地租"比"田租"较重.然比起先秦的奴隶制剥削,当是一大进步。当时引起社会矛盾的焦点,并不是地租,而是国家"以丁、口为本"的赋役征课过于苛繁,特别是徭役等超经济强制太重。因此,农民反抗的矛头所向,并非一般的庶民地主,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贵族、官僚地主,尤其是他们中的特权阶层、贪官污吏。是"赋役烦剧"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三、庶民地主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庶民地主经济应作何等评价?这是一个学术界尚存歧议的问题。两汉时期,作为地主阶级重要构成之一的庶民地主。由于它的阶层属性所定,具有其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庶民地主拥有大量地产,具有兼并性;但又有其经营性,是经营地主。另一方面,它是剥削者,"武断乡曲"、"力过吏势";但又没有身份特权,处于"民"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庶民地主既有广开财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要求;又有改变现状,冲破等级束缚,试图跻身仕宦的强烈欲望。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还每每体现出它是一个新兴的、革命的阶层,对发展社会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确乎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

(一)庶民地主经济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方向。在封建社会前期,庶民地主参加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后,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买卖途径集中土地,使土地商品化、资本化。这在很大力度上,冲击了旧的土地等级占有,打击了土地所有权的"硬化"状态,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中,庶民地主所起的这种推波助澜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审之,这是符合封建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规律的。与此同时,庶民地主采用实物地租分成制,采用租佃关系,只剥削佃农的剩余产品(当然也有必要劳动),使农民可以取得支配劳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这比先秦奴隶制时的劳役地租,无疑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董仲舒、王莽等人一再非议租佃制度,说租佃制使"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①j这固然与地租重于田租(地税)有关,但他们主张"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实行"王田制",是从国家与地主争夺自耕农、为保证赋役来源出发的,他们并未否定实物地租比劳役地租进步。此后实物地租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说明它仍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庶民地主经济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②j史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③j力田为生民之本。农业生产发展与否,这对保证国家的赋役来源、社会稳定以及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等密切相关。在汉代社会中,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是广大的农民,但农民往往缺乏农业资金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庶民地主与"坐食租税"、不劳而获的贵族、官僚地主不同,直接或间接经营生产的庶民地主,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农业生产是关心的,也比较重视投入。突出表现在:

1.使用先进农具。在汉代,铁犁和牛耕是代表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飞跃。但大部分个体自耕农,因财力有限,当时使用的农具,仍是耒耜及小型的铁制器具,如铲、锄、鏤、镰、锸等。<盐铁论.未通)说:"民蹠耒而耕,负担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同书<水旱)篇亦说:"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生产工具落后。而大型犁铧一类的先进农具,需要二头牛作动力才能耕作,自耕农经济是难于使用的,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犁铧和耕牛。当时有经济能力使用的主要是大土地所有者,是那些"膏田满野"的豪民、富家。如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东汉的田庄中,"十二月……休农息役,惠必下浃,……遂合耦田器,养种牛,选任田者,以俟农事之起。"汉代的画像砖或壁画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如:山西陆枣园村壁画、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陕西米脂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等,都有牛耕、铁犁的反映。但从其出土来看,大多数皆见于豪民、富家的墓中,说明只有豪民、富家,才有财力率先使用牛耕及大型农具,然后逐渐推广。

2.兴修水利。这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水利分不开。西汉武帝时的水利,特别是大型工程,主要由政府组织兴建。但到后来,由于国家财力不继等因素,凡中小型水利工程。一般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