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汤因比“黄河文明起源说
说“县令”确为秦制
尚钺先生与“魏晋封建说
黄宗羲的“上帝”观
“秦堰说”可以休矣
试说“张謇精神”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
评说 洋货 ──研究性学
说 县令 确为秦制
最新热门    
 
说“上郡地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读札记

时间:2009-7-24 13:53:05  来源:不详
于“刍稾”的理解,整理小组注释:“刍,饲草。稾,禾秆。参看《睡虎地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之《田律》‘入顷刍稾’条。”这样的解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国语·周语中》:“司马陈刍。”《玉篇·艸部》:“刍,茭草。”《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颜师古注:“稾,禾秆也。”《汉书·萧何传》:“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稾为兽食。”颜师古注也说:“稾,禾秆也。”如果按照刍即“饲草”,稾即“禾秆”的解释,则“上郡地恶”征收“禾秆”的数额与其他地方同样,而征收“饲草”的数额较其他地方为少。

睡虎地秦简《田律》中的有关内容,开篇也称“入顷刍稾”,与张家山汉简《田律》完全相同。[2]其征收数额的总体要求也与张家山汉简《田律》一致,只是没有说到对于上郡的特殊优待。而对于“刍”,又有较为具体的说:“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不豤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入刍稾相”(简八)“输度可殹  田律”(简九)。整理小组释文:

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入刍稾,相八输度,可殹(也)。    田律九

整理小组注释:“,应即稣字。《说文》:‘把取禾若也。’黄指干叶。,疑读为历,《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注:‘乱也。’此处疑指乱草。一说读为藡。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藡就是蒹,是一种喂牛用的水草。”对于这段话,整理小组译文写道:“每顷田地应缴的刍稾,按照所受田地的数量缴纳,不论垦种与否,每顷缴纳刍三石、稾二石。刍从干叶和乱草够一束以上均收。缴纳刍稾时,可以运来称量。”[3]

所谓“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应当有助于我们对“刍”的理解。

其实,“”,整理小组以为即“稣”,又引《说文·禾部》:“稣,把取禾若也。”段玉裁注将“把”改定为“杷”。按其字义,似可写为“耙”。然而,以“杷(耙)取”的“干叶”缴纳税草,其实更为劳累而收聚有限,不合农家实际生产与生活情状。“”,应即黍。“黄”,就是黄黍。《古今注》卷下:“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

“”,应当就是“藶”,即“苈”。《广雅》卷一○《释草》:“狗荠,大室苈也。”《通志》卷七五《昆虫草木略·草类》:“甘遂,曰甘藁,曰陵藁,曰陵泽,曰重,泽曰主田,曰葶苈,曰丁苈,曰蕇蒿,曰狗荠,曰大室,曰大适。《尔雅》:‘蕇,亭历。’”看来,释“”为“乱草”,不如释为“杂草”近是。

“刍”和“稾”,在秦汉时期向民众征收实物税的相关令文字中有严格的区分。参照近代征收税草的法令,可知可以理解为“杂草”和“谷草”。而在“杂草”之中,也是包括庄稼秸秆的。

《陕甘宁边区政府三十年度征收公草办法》(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布)中的第四条有这样的内容:

第四条  杂草折合谷草之折合率:

苜蓿一斤折合谷草一斤。

麦草、糜草一斤半折合谷草一斤(关中陇东等地区可按规定之折合率折合以麦草为征收本位)。

芦草、白草二斤折合谷草一斤。

茅草、梭草(驴尾巴草)、冰草、昔杞草二斤半折合谷草一斤,其他牲口不吃之草一概不收。

马兰草一斤折合谷草一斤,但只限于延安、甘泉、安塞、安定四县征收。[4]

这里出现了“征收本位”的概念。秦汉刍稾征收的“征收本位”应当也是谷草,即粟的秸秆。

这样看来,“刍”是指“糜草”以及各种杂草,“稾”是指谷草。

说到这里,我们又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这里引用的近代有关“征收公草”的资料中,“苜蓿一斤折合谷草一斤”,“麦草、糜草一斤半折合谷草一斤”,“芦草、白草二斤折合谷草一斤”,“茅草、梭草(驴尾巴草)、冰草、昔杞草二斤半折合谷草一斤”,“马兰草一斤折合谷草一斤”。“麦草、糜草”以及各种杂草折合谷草的比例,最多与谷草相当,大多价值都低于谷草。然而张家山汉简《田律》中所见情形却恰恰相反,“刍一石当十五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