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汤因比“黄河文明起源说
说“县令”确为秦制
尚钺先生与“魏晋封建说
黄宗羲的“上帝”观
“秦堰说”可以休矣
试说“张謇精神”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
评说 洋货 ──研究性学
说 县令 确为秦制
最新热门    
 
说“上郡地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读札记

时间:2009-7-24 13:53:05  来源:不详
政长官秩级的规定,可以看作反映汉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宝贵史料。[11]其中有关上郡县道设置的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汉初上郡地位时的参考。

《汉书·地理志下》“上郡”条写道: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属并州。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县二十三: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独乐,有盐官。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木禾,平都,浅水,莽曰广信。京室,莽曰积粟。洛都,莽曰卑顺。白土,圜水出西,东入河。莽曰黄土。襄洛,莽曰上党亭。原都,漆垣,莽曰漆墙。奢延,莽曰奢节。雕阴,推邪,莽曰排邪。桢林,莽曰桢干。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坚甯。雕阴道,龟茲,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定阳,高奴,有洧水,可。莽曰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坚宁小邑。

所列23县道,其中10县道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秩律》,即列于“秩各八百石”之中的高奴(简四四九),以及列于“秩各六百石”之中的雕阴、洛都、漆垣、定阳、阳周、原都、平都、高望(简四五二)、雕阴道(简四五九)。又有1县尚可存疑,即《秩律》中列于“雕阴、洛都”和“漆垣、定阳”之间的“襄城”,整理小组注释:“襄城,疑为襄洛之误,属上郡。颍川郡有襄城县。”而“襄城”确实又见于下文同一等次县道列名(简四五八)。此外,列于“秩各八百石”之中的“圜阳”(简四四八),整理小组注释:“圜阳,秦属上郡,汉初因之。汉武帝元朔四年归西河郡。”[12]

由张家山汉简《秩律》中提供的有关信息,可以得知汉初上郡县道设置的状况。上列12县道中,只有高奴、圜阳两县列入秩八百石等级之中,其余皆为秩六百石。在《秩律》“秩各八百石”列名县中,可见内史10县,北地1县,巴郡2县,蜀郡1县,广汉郡4县,汉中郡3县,南阳郡4县,河内郡3县,河东郡4县,九原郡2县,云中郡3县,汝南郡1县,南郡2县,上党郡1县,陇西郡1县,颍川郡1县,沛郡2县,东郡1县。另有巫县地望不详。可知上郡属县的等级,在以“大关中”为视界的地域中[13],也是偏低的。这或许也与“上郡地恶”有关。

据《汉书·地理志下》,上郡郡治应在肤施,而张家山汉简《秩律》未见肤施县名,因此我们不能确知当时上郡郡治所在。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中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中,上郡无考县名有:木禾、京室、洛都、原都、推邪、望松、宜都。其中洛都、原都,已见于张家山汉简《秩律》。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中上郡平都、雕阴道、襄洛、浅水等县,县治也未能确定。[14]而《汉志》西河郡黄河以西地方,汉初仍属上郡。[15]据考古调查收获,属于汉初上郡地区的明确的秦汉时期古城遗址,仅今陕西境内就有13处之多[16],绝大多数未能确定当时地名。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推进秦汉时期上郡历史地理的研究,是秦汉史研究者和陕西地方史研究者共同的任务。

葛剑雄先生曾经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郡国人口密度。上郡一栏数据如下[17]:

 

郡  国
 

人  口
 占总人口

比    例

(%)
 面  积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比    例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上  郡
 606658
 1.05
 63025
 1.60
 9.63
 

虽然元始二年上郡人口密度仍然低于各郡国平均水平,但是相关数据由于上郡地域缩小的因素和人口数量增益的因素,与汉初实际状况可能距离甚远。地域的变化,我们知道上郡“汉初以河水与代国太原郡为邻”,汉武帝时代分东部及北部诸县置西河郡。[18]人口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现象是汉武帝时代出于政治军事动机,政府组织的向新秦中地方的大规模移民。据说上郡有7县无考,即与“这些县的人口基本上由移民构成,人口流动性大,存在时间有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