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最新热门    
 
魏晋南北朝河北经济的发展

时间:2009-7-24 13:53:20  来源:不详
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在这四州中,“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此时的河北,特别是其中的冀州,和兖、豫、司三州一样,已经上升到“天下之腹心”②的地位了。永嘉之乱时,北方遍地粮荒,割据河北的王浚却“积粟五十万斛”③。这些都证明河北地区在魏晋之际,农业生产确实是有所发展的。正因如此,邺城一跃而成为魏晋之际北方的三大粮站和兵站之一。终魏晋南北朝之世,邺城在北方始终是堪与洛阳、长安相匹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
①  《三国志·魏书》卷16《郑浑传》。
    ②  《三国志·魏书》卷16《杜畿附恕传》。
③  《普书》卷39《王沈附浚传》。《晋书·石勒载记》又说“百万斛”。

                                 二
 
    北朝时期,河北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是由劳动人手的增加,推行均田制度、修复魏晋以来的水利工程,以及推行军屯等组成的。


北魏始占河北,曾将近50万人掠往平城一带①。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③,所谓“六州二十二郡”,实际上主要是指河北地区。泰常三年(418年),明元帝拓拔嗣再“徙冀、定、幽三州徒何(鲜卑慕容部)于京师”③。导致河北地区人口的一度下降。其时,拓跋部正处在由游牧向农业定居转化中,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甚大。即便在其农业定居后,魏孝文帝迁都时,出于战争的需要,还在黄河南北划出大片土地放牧战马。这些对河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无疑是有影响的。但河北毕竟是北魏占有中原,进而统一北方的根据地,当其统治者省悟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时,便又不断掠徙人口充实这一战略要地。粗略统计,仅《魏书》帝纪所见,较大规模并且明确掠到河北的便不下八次之多,从明元帝时开始,直到魏孝文帝时才告终止。永兴五年(413年,)奚斤等攻破越勤倍泥部落,“获马五万匹,牛二十万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同年,河西胡曹龙等部被镇压,
————————
   ①  有关此次掠徙人口,史籍记载差异甚大。《魏书·太祖记》载,“天兴元年春,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夷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以充京师……计口授田”。《魏书·食货志》载,“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余万家以充京师……计口授田”。《北史·魏太祖道武帝纪》载,“天兴元年春正月……徙山东六州人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计口授田”。故学术界有50万人左右、1O余万口、l0余万家及36署百工伎巧10余万口之说。愚意以为此次逼迁,有两部分,一是民夷等36万,二是百工伎巧10余万,合计50万左右。理由如次:首先,北魏对手工业者控制极严。他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只是魏孝文帝改制后,才稍许放松,在此之前,不可能对他们计口授田,计口授田的对象只是民夷。其次,《魏书·张济传)载,北魏击灭后燕后,曾命张济出使襄阳,返回后向太祖汇报了他与东晋刺史陽佺期的对话:“(佺期)又曰:‘魏定中山,徙几户于北?’臣答:‘七万余家。’……太祖嘉其辞顺。”《北史·张济传》记载相同。“七万余家”和《魏书》帝纪所载数字一样。可见有关此次掠徙,应以帝纪为准,故作如是断。
   ②  《魏书》卷2《太祖纪》。
   ③  《魏书》卷3《太宗纪》。
 
同样被徙“于大宁川,给农器,计口授田”①。不难看出,这些被徙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延和元年(432年),北魏击灭北燕,徙“民三万家于幽州”。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部民反抗被镇压,将近“五千余落”被“徙冀、相、定三州为营户”。六年,魏师“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这次数字不明,估计规模不小。七年,北魏“略金乡、方与,迁其民五千家于河北”。十二年,拓跋焘兴师南下,兵锋直达长江北岸,“降者不可胜数”,“以降民五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