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恭愍王后期明高丽关系与
十六国北朝时期五行帝德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
明代后期粮食生产力的提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
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
15世纪后期撒马儿罕使臣
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
最新热门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时间:2009-7-24 13:53:28  来源:不详
职的孙起偕父母逃入江南便是其中的一例[②c]。白居易族人四散逃难,其七兄便逃到于潜(今浙江临安县西)[③c]。定居婺州的河东人何晋,则在会昌中朝廷平定泽潞节镇时自晋城(山西今市)避兵南迁[④c]。
    除此之外,因躲避沉重的封建负担而南迁的逃户也达到一定的。不过,藩镇割据时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关中和河南一带,自两地南迁避乱的下层人民多就近迁入蜀中和湖北、江西,避赋役南迁的人主要迁入那些未得到充分开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入江南的下层人民并不很多。但江南却是上层移民的主要寄住区,“于时宦游之士,率以东南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属子孙,占籍于治所”,便是对这种状况的说[⑤c]。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由于黄巢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战区遍及黄河流域和今四川以外的南方各地。中和四年(884年)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结束,但在镇压黄巢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各派军阀随即展开激烈厮杀,残酷的战争持续二三十年,一直延续到五代。为了保全性命,黄河流域人民不得不又一次向安全地区迁徙,出现唐代最大规模的北方人民南迁潮,江南复成为移民最多的地区。洛阳人许浑迁居润州不久,北方的亲友也相继避难而至,他不由得发出“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的感慨[①d]。安史之乱时江南是士大夫移民最多的地方,唐末同样如此,“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②d]。
    位今苏、皖两省淮河、长江之间的淮南地区也是各派军阀激烈厮杀的地区,“被兵六年,士民转徒几尽”[③d],与之一江之隔的江南成为移民主要迁入区。景福元年(892年),孙儒“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④d],迁入江南,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定居江阴(江苏今市)的葛涛和定居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孙抗的祖先,都在此时迁自扬州[⑤d]。
    唐末的北方移民相当部分是随各种武装力量进入的。江南的黄巢军作战经过的区域,乾符五年(878年)黄巢首次进入南方时,便“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自淮南进入江南,再入福建和广州[⑥d],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再次经江南北上。因某种原因有一定数量的黄巢部卒留居江南,唐末一度控制浙东七州之地的刘汉宏就是其中之一[⑦d]。唐末为征黄巢和争夺江南,也有相当多的北方军队涌入江南。中和二年(882年),原河南军阀宗权部下、和州刺史秦彦率所部数千人占据宣州(治今安徽宣州市)[⑧d]。大顺二年(891年)正月,活动在淮南的秦宗权大将孙儒“尽举淮、蔡之兵济江”,自润州转战江南北部[①e]。孙儒部于光启三年(887年)渡淮时,有兵万人,随其进入江南的北方军人至少有几千人。此外,孙儒军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淮南人民。这些军人,相当部分都留居江南。
    唐末,淮南杨行密和两浙钱镠为争夺太湖流域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钱氏下属的一些军人沦为杨氏的战俘,而杨氏沦为钱氏战俘的军人也为数不少。例如,乾宁四年(897年)的一次战争,两浙将顾全大破淮南十八营,俘虏大将魏约以下三千人[②e];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军击败包围苏州的淮南军,生擒淮南军三千余人[③e]。
    五代时,江南以今太湖西北部和天目山一线为界,其东属于吴越国,其西属于吴国和代之而立的南唐。两国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而北方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先后经历了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每次改朝换代无不通过军事武力。此外,唐末开始壮大的契丹族五代时不断向中原扩张,甚至进入开封。自后周时起,北方政权开始对淮南用兵,企图统一南方。上述战争过程都要刺激一批批北方人民向南迁移。
    为了增加国家的力量,吴国采取吸引北方移民特别是士人的作”,“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④e]。由此,“北士人闻风而至者无虚日”[⑤e]。南唐继承了这一作法,不仅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