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北宋亡国的缘由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恭愍王后期明高丽关系与
北宋两刘牧再考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最新热门    
 
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

时间:2009-7-24 13:46:51  来源:不详

 

时期,长期存在着文臣从中央控制军队到地方直接统军的制度,从而改变了以往长期盛行的军事将领统军的体制。到北宋后期,又实行并强化了以往某些朝代的宦官带兵的做。于是,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成为当时军事上的突出现象。北宋后期的这种统军体制,对国家武备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对边防更产生了直接的危害。目前对北宋文臣统军问题、北宋末年宦官干政的弊端,学界已有论述[1]。但学者的研究还是针对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展开,尚未在统军体制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也就难以对其流弊进行深入地考察。本文即是以此为探讨对象的专文。

一 北宋后期文臣统军体制的僵化

  北宋建立后,为了杜绝以往藩镇割据下武夫悍将危及皇权的突出问题,最高统治者在采取收兵权措施的同时,也不断从各方面提高文臣的地位,以压制武将群体。于是,宋初统治集团在其治国思想中日渐萌发“崇文抑武”的意识。到宋真宗朝澶渊之盟以后,随着士大夫群体在统治集团中地位的持续上升,又开始在军事体系之内推行“以文驭武”的方针和措施。即:一方面在中央军事决策机构的枢密院中逐渐确立了文臣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地方统军体系中尝试以文官支配武将的原则。到宋仁宗朝,特别是与西夏大规模交战后,“以文驭武”方针已得到全面贯彻,枢密院由文臣主宰自不用说,以边防前线为主体的地方统军体系中也确立了文官的最高指挥权。具体地说便是,以文臣为各地经略安抚使兼都部署,指挥和统率当地驻军,而以武将为副职,承担部将的角色。原本作为中央统军机构的三衙,既沦为以负责京师卫戍职责为主的机关,出征或镇守军事要地时也不再以三衙将帅负责统军[2]。这样以来,以往中国历史上由军事将领承担的统军职责,遂在北宋仁宗朝及其之后转而由文官负责。

  北宋后期,特别是宋徽宗、钦宗二朝,已将文臣控制军事决策和军队的传统奉行到了僵化的地步。其中枢密院在自身地位下降的同时,从宋英宗治平四年开始还出现文官持续独掌枢府,武将长期被扫出门的结局。直到靖康之际,国难当头,在“书生”难以应对空前激烈战况的情况下,宋钦宗才不得不表示要有所调整:“枢密院在祖宗时参用勋旧武臣,朝廷修整兵备,宜择得军心武人为签书、同知,庶几缓急可倚仗。”[3]一时遂起用宿将种师道进入枢密院。但事实上,种氏挂名同知枢密院事仅仅数月,不过是徒有虚名,其主要任务还是领兵打仗。

  在北宋后期的各地统军体系中,文臣管辖武将和节制军队的体制已逐渐在全国推行。丰末,司马光曾指出:“国朝以来,置总管、钤辖、都监、监押,为将帅之官,凡州县有兵马者,其长吏未尝不兼同管辖。盖知州即一州之将,知县即一县之将故也。”[4]这一将各地地方官皆视作本地驻军首脑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却说当时当政者对文臣统军的认识已根深蒂固。事实上,北宋后期在内地一些尚未完备文臣统军制度的地区,也不断仿照河北、河东和陕西的做法予以推行。崇宁四年,宋廷下令实行“京畿四辅置辅郡屏卫京师,以颍昌府为南辅,襄邑县升为拱州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以太中大夫以上知州,置副总管、铃辖各一员,知州为都总管,余依三路帅臣法。”大观三年,宋廷下令在东南“依三路都总管法”[5]。即:将北方实施的都总管(都部署)制度推行于东南地区。如江南东路安抚钤辖司所反映:“被旨于沿江置帅府要郡,本路帅府文臣一员,充都总管,武臣一员充副总管。今来新制江宁府知府见带一路安抚使,合与不合便以马步军都总管系衔。”[6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