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我与元史研究
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汉唐异同论
最新热门    
 
我与汉唐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4:33  来源:不详
为严重,农家通常只有一个或二个劳动力,长年外出劳役,影响农作至大,如果主要劳动力死亡在外,更要导致全家破产。为此,我分别撰文,写过汉唐间各个时期的徭役状况。为了究明唐五代至宋徭役的变化,70年代还写了《北宋的徭役》 (二万字),但未敢发表。尔后,针对有人将唐代“夫役”肆意简单化为“杂徭”,我写《晋宋间的夫役》一文进行驳难,自问是摆事实、讲道理,言之有据的。
  研究汉唐间政治、经济史的每一课题,我颇注意其渊源与流变,宋人撰《事物纪原》一书既不够用,且有不少欠妥之处。我为了弄明秦汉史的一些渊源,通读了《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溪了探索唐五代一些问题的流变,我通读了宋、辽、金、元史和其他不少史乘,为此实耗费了不少精力,所付代价很重。师兄高敏只比我在大学早毕业一年,毕业后,他是唐长孺先生指导的首批研究生之一,他写的研究生论文是唐史,当分配到河南工作后,他自觉将学习研究重点集中于秦汉魏晋六朝,秦汉文献和新出简牍以及六朝史多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远非我所及。仅就他毅然舍弃唐史研究重点保证汉魏六朝史研究的战略决策而言,所显示的智慧也是我所不及的。
  历史论著须以真实可靠史料为依据,南北朝至唐宋盛行墓志,唐代墓志出土尤多。近年各地刊印不少,我尚有不少没有看过。注意到有人不加鉴别,以为是一手资料轻易引用,姑且不谈那些赝品,即使是真迹,应注意唐人盛行谀墓之风,某些人正史有传,劣迹昭彰,而墓志常妄加赞许,我们应该信任谁呢?近年来,不时看到一些论著的注文,见《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这些书,少的达七八百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者竟没有“三代”二字),多则千卷,引用时不记卷次和篇名,一望可知,这些朋友根本没有看过原书,再将其引文一查,几乎无一不错,这样写作的论著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这里,顺便要对正史中的《魏书》和《宋史》多说几句。长期来,人们对此二书评价极低,诚然,《魏书》作者魏收公然自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人地”,如此言行,自然是很不好的。但不能因此对《魏书》一笔抹煞,通读南北朝诸史,并将它与《北史》对照,无法否认它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往年,周一良先生《魏收之史学》已辨其诬。我通过现存北朝诸墓志记事与魏收书进行对比,益可见前辈学者所见极是。《宋史》篇幅之大,居二十四史之冠,错讹也确是不少;加以现存宋人遗文众多,更使人对它不重视。但将它与大致同时完成的《辽史》、《金史》相比较,便不难显示其重要史料价值。我动笔写宋代屯垦史前。曾将所录《宋史》的相关资料逐条与《宋会要》、《长编》、《系年要录)、《玉海》等书所记以对比,发现它记事虽然比较简略,然而。却没有其他任何一部史书像他这样记载齐备。另外,我还注意到《宋史》的某些记事,甚至现存《宋太宗实录》(残)和《长编》等书也失记,因此,似不能轻易贬低《宋史》的史料价值。由是,我是全部以《宋史》记事为准,写出了《宋代屯垦史》。
  发表论著,作者和出版社都应谨慎,要对读者负责。历史学是讲实证的。我的写作通常以所积卡片为准,多数情况下还复核了原书。出版后,尚能发现一些本来不应发生的错讹,表明自己学力疏浅,急待改进。70年代,我参加写《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魏晋、隋唐两章,初稿内容过多,只好压缩正文,减少出注,对原稿也未保存。出书后的数年内,收到几位青年朋友函询,有的尚能查出,有的已不复记忆,无从查找,疑难不明,很对不起读者。农业出版社所印《中国古代屯垦史》中册,没有让作者看过校样,错字众多。而且,编辑随意删去了若干段落,却没有相应地删除脚注,以致书中有些脚注与引文口径不符,令人啼笑皆非。中州古籍出版社所印拙作《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错误尤为突出,我虽看过两次校样,责编先生基本上没有照改。他未经商量,删了原稿一万余字,以致有些段落上下不连贯。拙稿所用数字原先一律使用汉字,让我看校样时尚未改变,出书后,一律改成了阿拉伯数字,关键是改动时太粗心了。试举一二荒唐事例。“天宝中,有课户八百九十万户”,竟变成了“有课户890” (25页)连“万”字也删去了。原稿引用台湾一位学者的统计,李德裕生平好友三十人中进士出身者十九位,藉以说明他并不反对进士科。出版后,“三十人”竟成为“3000人”(507页)。请问,三千朋友中,只有十九人出身进士,原有结论还能成立吗?一本四十二万字的书,错讹达千处以上,作者怎能对得起读者呢?我在吉林《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发表一文,编辑同志竟把文中主要观点改掉了,并未征求作者意见,仍用我的名字发表。为什么要如此强迫他人呢?文责自负,难道不行吗?当然,从我切身经验中,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