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时间:2009-7-24 13:54:40  来源:不详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6/154注③);征引广东巡抚杨文乾奏,注其出处为“《朱批谕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6/391注③)等。
  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说明作者并没有真正见到他所引用的这些史料的出处。倘确实未曾寓目,而又未标示其来源,读者如何能相信作者引用史料的真实性?又如何能相信依据这样的史料所得出的结论?对史料收集不够,理解有误,还都只能影响与这些史料相关的具体的论断;如果作者在引用史料时,存在上述态度问题,其所影响者可能就是全书!
  (一) 史料理解的错误
  本书作者对史料理解错误之处颇多,其中直接影响到对移民认识的错误就不少。
  关于州的内迁边民,作者认为“在庆历八年(1048年)前的数十年间,秦州……城外的居民及驻军已达几万家。”(4/51)他所依据的是尹洙《河南集》卷4“秦州新筑东西城记”。但复检原文,乃云“秦州自昔为用武地,城垒粗完,数十年戎落内属益众,……民颇附城而居。韩公作镇之初年,籍城外居民暨屯营几万家……以益城为请”。[4] 此处“几”乃“近”之意,指近万家,而非数万家。这就涉及到了移民的规模。此文作于庆历二年,所以不是庆历八年前的数十年,而应是庆历二年前的数十年,这又涉及到移民的时间。
  再如作者认为“贞祐五年(1217年),由于蒙古军开始南下,宣宗诏附近人民携带粮食迁入城内,开封城人口开始大增。”(4/159)作者引用的是《金史·宣宗纪》,检核原文,此事系于贞祐四年十月甲戌而非五年,文曰“谕附京民尽徙其刍粮入城,官储并运之。”[5]只言运其刍粮,未及令百姓入城居住,则据此而得出的“开封城人口开始大增”云云,便有问题。
  又如,作者说:“有时,还有一些蒙古平民自外地迁入河南,仅至元二十九年一次迁入益都(今山东青州市)耕田的拔都儿部畸零户便有347户。”(4/538)检《元史》,原文是“敕畸零拔都儿三百四十七户佃益都闲田”[6]。“拔都儿”是勇士、敢死士之意,是蒙古军组成部分,并非“平民”,也不存在“拔都儿部畸零户”。这至少涉及移民的身份问题。
  关于元代色目人的迁移,作者列出“因入侍而迁移”一类,其中所举一例是:“回纥伯什巴里(即别失八里)人康懿公中统中来华朝见,由于有学问得到世祖器重,“即命通籍禁门,恒侍左右,诵说经典……”(4/549)作者注明其资料出处是《雪楼集》。此书影印元刻本作“别失拔里”,不烦作者校改(“伯什巴里”乃清人妄改,作者显用四库本)。简单的几句,疏误之处却很多。(1)“回纥”之说,不见原文,显然作者以为“回纥”即畏兀儿。[7] 代回纥是元代畏兀儿的先民,但元代所说的“回纥”不是用来指称畏兀儿,而是“回纥即回回”。元代所说的“畏吾儿”一般是特指高昌回鹘,而“回纥”亦即“回回”是对今中亚和西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诸国各族人的泛称,二者地域、民族均有很大差异。本书作者将其误视为一事,势必会导致其所论移民的地域和民族问题出现重大失误。与此相关的是本书“畏兀儿人”一节中有“千夫长阿剌瓦而思”(4/560)。按,《元史》卷123《阿剌瓦而思传》说他是“回鹘八瓦耳氏”。“回鹘”即回回;此人系回回人,而不是畏兀儿人,钱大昕《元史氏族表》已指出。其子名阿剌瓦丁、赡思丁,也正是回回中通行的名字。(2)“来华朝见”之语不妥。“别石拔里”亦是中华之地。墓碑原文是“自其国来觐天光”。(3)“来华朝见”的不是康懿公,而是其孙大乘都(谥文敏)。另,康懿公是谥号,不是人名,此人名伯益赫。(叙述中舍名而称谥号,从一般习惯和作者在本书中的叙述习惯来看,都欠妥。)
  有些句读的错误,也反映了作者对史料没有读懂,如作者引刘元鼎文,说“乐队演奏秦王破阵曲以及凉州胡、渭录要等来自中原和陇右的曲子”(3/225)。此应作“凉州、胡渭、录要”,是三个曲子而非两个。[8] 再如引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