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最新热门    
 
古代日本对靺鞨的认识

时间:2009-7-24 13:54:49  来源:不详
音乐志和东夷列传[31]:朝鲜半岛三国时代音乐志的源史料来自《隋书》、《北史》、《旧唐书》和《新唐书》[32],并且没有添加进任何三国自己独有的资料。而在上述正史等的有关记载中,完全看不到任何涉及到“新靺鞨”的史料。
  还有一种见解,认为“新靺鞨”可能是日本制造,在11世纪白河院天皇在位期间,由藤原朝臣俊纲所作[33]。
  从上述情况看,或许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新靺鞨”舞蹈来自北方大陆靺鞨人居住的地区,传入日本后被再创作为乐舞,又以地域关系被划入高丽乐,配曲时也主要利用高丽乐中的表演要素和道具。因此,出现了“高丽乱声”等独奏或合奏曲目。
  另一条在1233年成书的、现存最早的综合性乐书《教训抄》中[34]:

  新末鞨     别装束舞    小曲

  此曲或书云,靺鞨芋田人名也。出北土靺鞨国名也。或曰件舞出彼国。

较之于《和名类聚抄》,《教训抄》提供了有关“新靺鞨”的相对详细的信息:指出了“新靺鞨”的作者是北土靺鞨国的一个叫靺鞨芋田的人[35];舞蹈是在靺鞨国编成的[36]。《教训抄》作者狛近真主张“新靺鞨”出自北土靺鞨国。值得注意的是,对“新靺鞨”,狛近真也重在强调其首先是舞蹈而非乐曲。
  第三条在成书于17世纪末的《乐家录·本邦乐》(卷三一)条中[37]:

  新靺鞨者靺鞨国之曲也。舞者自彼国来于中华,为礼拜舞踏之体云云。

在这则史料中,编撰者肯定了“新靺鞨”为靺鞨国之曲,舞蹈也出自靺鞨国,该国使者来到日本,在朝廷的礼仪场所表演乐舞[38]。
  根据以上,想作出以下推论:“新靺鞨”是靺鞨部族传统的舞蹈,后来靺鞨人通过某种渠道(从其具体表演时借助许多高丽形式,推知可能是通过朝鲜半岛)将其带到日本;可能最初并没有这个明确的名字,后来在配曲时为了区别诸如“大靺鞨”等乐舞曲名,而被赋予“新靺鞨”之名。
  “大宝令”以后,日本在律令制国家建设中,形成了一套双重的自我认知体制:一方面,日本不甘心进入以大唐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中,对唐朝以邻国相称,追求对等外交的理想;但同时,日本的统治阶层又模仿大唐,设定了一套日本版的“华夷秩序”。即日本以“中华”自居,一厢情愿地将与其保持国交关系或往来的古代国家、部族,如高句丽、新罗、渤海、以及靺鞨部族等视为夷狄、蕃邦[39]。作为这一秩序的可视性表现,在一年中的重大节日或外交场合,都要上演这些夷狄、蕃邦的乐舞。事实上,除去前文提到的唐乐、渤海乐以及高丽乐外,还有从西域、印度传来的天竺乐、林邑乐等[40]。而上述种种来自所谓蕃土的音乐,绝大多数也都可以在中国正史四夷乐(四方之乐)中找到源头。如《新唐书·礼乐志》(卷二二)载:“周、隋与北齐、陈接壤,故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在上述十四国之乐中,没有见到与“靺鞨”有关的音乐。但是如同前文已提到的,靺鞨舞并不是没有在中原王朝的宴飨仪式上出现过。只不过,在中原王朝的乐舞系统中,比起以上“十四国之乐”,靺鞨舞可能实在微不足道,故未被收录进去。
  上述三条史料,都没有将“靺鞨”与渤海国扯在一起,可见,不管是因为日本人(统治阶层)固有的认知,还是由于时代的久远使得渤海国与日本密切交往的历史早已被淡忘,总之,在时人的眼中,“靺鞨”不就等于渤海国。而“蕃人出北土”、“舞者自彼国来于中华”等文句则表明,在渤海国之外,确实有靺鞨人来到日本,甚至可能也曾出现在朝廷的宴飨仪式上。
  乐舞,不过是为日本朝廷的“华夷秩序”服务的工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靺鞨”是高(句)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都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关键是“靺鞨”在这里被赋予的是地理上的意义以及在日本统治秩序中的位置:在“北土”,有日本的一个蕃邦。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1]《日本书纪》齐明四年六年(660年)条载:“三月,遣阿倍臣,(阙名)率船师二百艘,伐肃慎国。阿倍臣,以陆奥虾夷,令乘己船,到大河侧。于是,渡岛虾夷一千余,屯聚海畔,向河而营。营中二人,进而急叫曰,肃慎船师多来,将杀我等之故,愿欲济河而仕官矣。阿倍臣遣船唤至两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