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
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前国军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二十一世纪:战争还是和
最新热门    
 
战争、政治与道德——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二

时间:2009-7-24 13:56:06  来源:不详
大的伤害。战争总是两股活的力量的互动,因此,第一,一方使用暴力常常使得另一方也不得不使用暴力;第二,一方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或无限制地使用其他手段也将使另一方如此行事,即不仅对暴力的使用、对暴力使用的最大化也是互动的。战争事态的发展、战争手段和伤害面的扩大化常常都是跟着更激烈、更残忍的那一方走。
     
    这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绝对战争”或者说战争的单纯理念。但是,现实中的战争毕竟还是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施加某些限制和控制。在这些控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的控制。由此克劳塞维茨过渡到战争的更完整的、三位一体的定义,它包括三个方面:(1)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以及仇恨感和敌忾心;(2)慨然性和偶然性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3)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为。其中第一方面主要同人民有关,代表感情;第二方面主要同统帅、将领及其军队有关,代表意志;第三方面则主要同政府有关,代表理性。战争的理论即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战争中迸发出来的激情是在人民中酝酿的;勇气和才智活动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统帅和军队的特点,而如何保证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
     
    那么,这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呢?何者应当成为主导呢?战争是应当以民众的情感为主导,还是以军人的战斗意志为主导,抑或以政治家的理性为主导呢?克劳塞维茨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详尽的论述。他主要还是依据近代战争的经验,认为社会共同体(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军事艺术在它最高的领域内就成了政治,当然不是写外交文书的政治,而是打仗的政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即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只不过此时此地政治是“以剑代笔”。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战争必须从属于政治。战争有自身的目标——即胜利,或者说歼灭或打败敌人;但由于战争本身是政治的手段,所以这一目标要服从于政治的目的。政治的目的可能是和平、安全或者威胁、吓阻,甚至妥协。战争计划必须依据政治家的观点。军事观点应该从属于政治观点。“现实战争无非是政治本身的表现。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那是荒谬的,因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只能是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① 而民众的激情和敌忾感则更不宜成为主导,虽然它和军人的战斗意志与指挥艺术两者对取胜或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都是十分必要和宝贵的。但无论如何,必须把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政治)的一部分,必须从整体这个观念出发,因此,借以确定战争主要路线和指导战争的最高观点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政治观点。政治领袖当然也是国民的一员,他也可能是军事统帅,但是,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他还是一个政治家,这是他更高的职责。他必须从政治全局来考虑问题,包括考虑战争。
     
    那么,克劳塞维茨心目中所理解的“政治”究竟是什么呢?他说: “我们探讨问题的前提是:政治在它本身中集中和协调内政的一切利益,也集中和协调个人的一切利益和哲学思考所能提出的一切其他利益,因为政治本身不是别的,它无非是这一切利益的代表(对其他国家而言)。”政治也可能会有错误的方向,为统治者的野心、私利和虚荣服务,但“在这里我们只能把政治看作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② 换言之,这里的“政治”就是完整理解的、全面的“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它也许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有抵触,但它却在自身中综合了国内各个阶层和方面的长远和整体的利益。
     
    也许是并没有经历后来革命年代那种动员政治、全民政治的经验,克劳塞维茨主要把政治看作是限制战争、制约战争而非动员战争、扩大战争的掌控因素。他反复强调的是政治作为理性的目的要约束战争的手段。可能正是这一点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