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
最新热门    
 
先驱者复古现象考——以严复为例

时间:2009-7-24 13:57:11  来源:不详
家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渐进主义的改良方法。因此我认为,严复不仅是第一个系统接受与引进现代国家理论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第一个真正看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民情,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略的人。"五四"一代青年学子在民粹主义的鼓动下为唤起民众所做的宣传,受到了重创,一方面证明了教育救国、道德救国的必要性,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构成了"革命"、"启蒙"与"教育"之关系的有意味的一幕。(12)而当年主张"革命"的孙中山到晚年时也抱怨国人智力低下,期望以改造国民性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突破口,甚至写下了《民权初步》那样的小册子,教国人如何集会、如何选举等常识,使之明了行民权的第一步。也因此,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划出了中国由"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的阶段。因为人的现代化绝非靠伟人登高一呼即可解决的,以当时的国人程的确无法承受自由、民主这些"无法承受之轻"的。不知此时的孙中山是否又回忆起了1905年在伦敦与严复的对话?!

 二、古典自由主义者
  之所以称严复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者,不仅是他译了穆勒的《论自由》,更在于他在"体用"说方面"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口号,打破了所谓"中体西用"说,引进了一整套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以期在思想上对中国有一个改变。此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辟山林的开创意义。这个口号本身就有深意,即自由是根本,而民主是风标。他为此在《<民约>平议》中对卢梭思想进行了清理,认为"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经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见《严复集》第二册第333页)认为公意的"福利与否,必视公民之程度为何如。往往一众之专横,其危险压制,更甚于独夫。"(《严复集》第二册337页)对其平等、"公意"思想进行了清理,认为"卢梭之说,其所以误人者,以其动于感情,悬意虚造,而不说诸人群历史之事实"(《严复集》第二册240页),这也就区分开了欧洲大陆"革命"的自由主义,显现了严复思想中英国古典"渐进"自由主义的素质。(13)
  自由主义在世界政治文化史中,始终是处于民主与独裁之间的。严复反复引用这样一个例子:"英人摩理有言:’政治为物,常择于两过之间。’"(《与熊纯如书》30,《严复集》第三册第633页)而"怀疑一切","价值重估"是自加尔文主义开启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根基,在思想与实践上就表现出了哲学上的"往返质疑"的精神和怀疑论、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思想,如弥尔顿所说,自由主义者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异端"。他们的"立"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反对先验论,反对"理性建构主义"(rationalist constructivism),他们不相信"既然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社会和文明中的各种制度,那么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求,肯定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它们",更不相信有什么科学"自己设定的最重要的目标是预测未来的发展,塑造未来,或者--如果有人愿意那样说的话--创造未来。"(14)在社会变革方式上,自由主义者是反对暴力革命的,而主张渐进变化,"自由主义的真髓是反对使用武力,武力是一切暴政的基础"。(15)因此他们没有"乌托邦"空想,更不会如笛卡尔主义"欲求良律,焚旧而立新可矣"的乐观与自负。(16)相反,对于一切事物,都要"证伪"或"证实",取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对那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仅仅从逻辑推理中得来的观念,他们是不会付诸现实政治和社会实践的,因此"自由主义并不是论述以直接的和具体的方式改善人们的处境的理论,而是论述一个社会--一个人们最有可能学会改善自己处境的社会--的组织原则的理论。"(17)严复认为,一切真理都由归纳经验而来,"公例无往不由内籀(归纳)……无所谓良知者矣"。(《穆勒名学》部乙按语,《严复集》第四册第1050页)
  从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点出发,我们会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者,严复的精神立场和思想原则终生未变。从反八股、反封建的先锋,到以主张尊孔,看来好像是"复古",实际上,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从来就不是以"暴力革命"为基础的,这一点可以从1905年与孙中山的对话中明确看出他们"救国方略"的分野,他说:"往者不佞以革命为深忧,身未尝一日与朝列为常参官,夫非爱于觉罗氏,亦已明矣。所以哓哓者,即以亿兆程度必不可以强为,即自谓有程度者,其程度用真不足,目不见睫,常苦不自耳。"(《与熊纯如书》10,《严复集》第三册第610页)严复因此而始终主张体制内的渐变,目的是让国家富强的同时,老百姓在转型过程中少受苦难。只要有利于国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