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俄罗斯共产党:发展历程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
 俄罗斯绘画展  武汉受
第8课  1929~1933年资
图8  富兰克林·罗斯福
怛罗斯战役--华夏文明对
最新热门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

时间:2009-7-24 13:57:38  来源:不详
1549年2月27日第一次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改革和编撰新法典。伊凡四世当政时,共召开8次缙绅会议,召开的时间分别为1549年、1555—1556年、1564—1565年、1568年、1571年、1575年、1576年和1580年。具体参阅刘新桂,《封建俄国缙绅会议简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3期。
[8]“拉达改革”主要有5个方面的内容,即,颁布法典、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税制改革。通过颁布法典使沙皇法庭获得司法唯一权;通过将机构划分为全国性、地方性和专业性衙门将领主的权力削弱了,地方权力机关从此纳入中央集权的轨道;通过实行领地制度,使服役贵族紧紧依附于沙皇;税制改革主要是取消教会及部分王公不纳税的特权;宗教改革主要是建立统一的教会,实行了统一的宗教仪式。
[9]关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评价国内有很多专著和译本。请参阅卡劳加乌兹,《彼得一世的改革》,商务印书馆,1997年;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三联书店,1983年;特鲁瓦亚《彼得大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等。
[10]三个罗马的理论是东正教为满足当时的帝国意识需求为世俗权力神圣化而创设的。由当时的东正教莫斯科教区普斯科夫修道院长老菲洛费提出。该理论认为,第一罗马(古罗马帝国)早已没落,因为它亵渎神教;第二罗马(拜占庭帝国)也已灭亡,因为它与天主教同流合污;第三罗马(俄罗斯帝国)将是未来正教的中心,莫斯科大公就是正教世界的领袖。这个理论宣扬君权之上、皇权神授,是之后数百年来俄罗斯专制集权的理论依据。
[11]“平民”这一概念在俄罗斯确立于18世纪末,它包括下层的廷臣、退伍军人和文官等。19世纪前几十年,“平民”的成员由于神职人员、市民出身的人和商人子弟的加入而改变。“平民”没有权利拥有土地,没有权利从事贸易和手工业,这一切为平民知识分子营造了有利条件。而在19世纪50年代后,平民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不仅平民知识分子,而且乡村神职人员、小商人、农民和破落的贵族也投入过来,点燃了摧毁沙皇制的熊熊烈火。
[12]如布莱克,《日本与俄罗斯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商务印书馆,1984年;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曹维安,《俄国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等等。
[13]有学者认为,斯托雷平改革是俄罗斯社会普世性取向与特殊性路径的冲突结果,是俄罗斯力图以德意志方式换求自身危机的最后一次尝试。见王云龙,《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3页。
[14]有关这几个发展理论的具体描述可以参阅柳光青主编,《转变中的苏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1—82页,(俄)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15]海运,《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5页。
[16]具体参阅(俄)科萨尔斯等著,《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俄)格拉济耶夫,《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与出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俄)科金,《风雨兼程:俄罗斯转型启示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等等。
[17]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侯赛因诺夫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西方国家起了巨大作用,表现在西方物质文明的诱惑和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渗透,二是苏联新贵族阶级的腐朽和蜕化。这与B·索格林、C·卡拉加诺夫的观点有些相似。详细见列·奥尔连科,《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与市场问题上的分歧》,载(俄)《对话》,2001年第3期。
[18] M·H·鲁特凯维奇,《俄罗斯社会的社会分化过程》,(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9]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12.3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