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乾嘉学术与西学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
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
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
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
最新热门    
 
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

时间:2009-7-24 13:58:04  来源:不详
思、刘知几、郑樵等人刻责《史》、《汉》的做法。朱仕琇也指出:“后之学者,患在好使人同,或则好与人异,……皆揉于私意而与班马异者也。”[17]同样表示了对于以私意评马班的不满。邱逢年也说:“故夫甲班乙马,与夫甲马乙班之已甚,皆非平心之论也。”[3]他们认为,“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并推良史”。[5](卷三)司马迁,“诚史氏翘楚矣”,而班固,“亦皆非后世之所易及者也”。[10](卷二)具体比较起来,“马班二史互有得失,有马得而班失者,亦有马班同得者,且有马失而班得者”。[3]“有马之胜于班者,有班与马各成其是者,有班之胜于马者”。[5](卷三)可以说,乾嘉学者已能较客观、公允地评价二者的异同优劣,得出较全面、公正的论断,他们所提出的排除私意、平心论事的史学批评原则,也必定成为史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

其三,开始探讨《史》、《汉》两书相异的深层原因,将马班异同之论引向深入。他们认识到,《史》、《汉》之不同,一是与时势变化有关;二是与迁、固二人做史旨趣不同有关。章学诚就指出:“司马迁点窜《尚书》、《左》、《国》之文,班固点窜司马迁之文,非好异也,理势之不得不然也”。[19](P348)朱仕琇也认为,《史》、《汉》之“异同之势,俱处于不得不然”,[17]时代变化必然导致作史体制的变化,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史记》是通史,《汉书》为断代,两书旨趣有异,处理史事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浦起龙就认为,由于《史记》为“历代之史”,重在揭示历史变化,因此司马迁作史较为灵活,“迁作本纪、世家、列传,或进或退,或合或分,各出心裁,初无一定语,故项羽可本纪,陈涉可世家,屈、贾、老、庄、申、韩可以合传”。但《汉书》为“一代之史”,重在推尊汉室,体例自然与《史记》不同,“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故《史记》无《惠帝纪》,而《汉书》有之,项羽、陈涉皆为列传,彼其体固宜尔也,亦何必强同哉”,[9](卷二)这是从著史旨趣的不同来论述《史》、《汉》两书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史学批评到了乾嘉时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乾嘉学者已不是简单地评价《史》、《汉》优劣,而是能考虑到其成书的背景、作者的旨趣及著述的目的等各方面的因素,历史地、辨证地进行评论。

参考文献:

[1]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M]. 中国书店. 1987.

[2]  陈元棫. 蛟川先正文存[M]. 光绪八年刻本.

[3]  邱逢年. 史记阐要· 诸法皆归于浑融、班马优劣[M]. 北京图书馆藏钞本.

[4]  赵翼. 廿二史札记[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5]  沈德潜. 归愚文续[M]. 乾隆戊午刊本.

[6]  赵翼. 陔余从考[M]. 瓯北全集本. 光绪中刊.

[7]  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 黄汝成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8]  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M].  潜研堂全集本.

[9]  浦起龙. 酿蜜集[M]. 光绪二十七年刊本.

[10] 熊士鹏. 鹄山小隐文集[M]. 稽古阁刻本.

[11]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M]. 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12] 梁玉绳. 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人表考序[M]. 中华书局. 1982.

[13] 王记录. 《汉书• 古今人表》撰述旨趣新探[J]. 山西师大学报.1996.2.

[14]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M].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15] 邹方锷. 大雅堂初稿[M]. 乾隆中刊本.

[16] 梁玉绳. 史记志疑[M]. 中华书局. 1981.

[17] 朱仕琇. 梅崖居士文集· 班马异同辨[M]. 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18] 章学诚. 湖北通志·凡例[M]. 章学诚遗书. 文物出版社. 1985.

[19] 章学诚. 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 中华书局. 1985.

[20] 刘知几. 史通通释[M].第二册. 浦起龙. 万有文库本. 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19年初版.

[21] 刘大櫆. 论文偶记[M]. 《桐城先生点勘史记》附录.

[22] 牛运震. 史记评注[M]. 二十五史三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