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高
铁托道路”是怎么形成的
汉代农村集市及相关问题
从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
制度创新与明清以来的农
雍正癸丑苏南大疫: 烂喉
中国的农村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地方
经验与启示:民国时期农
最新热门    
 
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

时间:2009-7-24 13:58:12  来源:不详
号召下,农民片面发展种植爱国棉,共212.5亩,占总田亩42.8%,比1950年增加45%,比1948年增加169%,削减稻和黄豆的种植面积。由于遭受风灾、虫灾,该村棉花减收,其中洋棉减收30%,土棉减收50%。棉农叫苦连天,贫农王桂生埋怨政府说:「政府叫我俚扩大棉田,我就把稻田改种棉田,扩大到我生活也养活不了。」26

  由于农民手中的粮食极为紧张,吃粥的现象十分普遍。区党委干部对松江专区下庄泾、曹家滨、乐善、幸福等四个村进行调查,该地的群众原本是习惯吃饭的,但由于粮食减少,吃粥的现象变得普遍,生活日趋艰苦。统计资料如下表27:

松江专区庄泾、曹家滨、乐善、幸福等四个村的群众生活调查表

时间  每日吃三顿粥户数  占总户数百分比
1951年缴粮后至春节 3户 
春节至清明 20户  20%
夏种后一个半月时间 45户 70%

  粮食紧张又使得在灾荒来临之时农民无法自救,粮食断绝,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1952年入春以来,苏南遭遇罕见的春荒,麦田被淹,灾民嗷嗷待哺,各地农村普遍发生断炊的现象。根据检查组《关于春耕生产情况的报告》披露:松江地区断炊户占15%到20%,镇江专区一般地区断炊户约2%,溧水全县困难户约20%,丹徒高资一个村250户有40户断炊,溧阳区的一个乡饿死三人,该县断炊户达到20%,宜兴张渚区饿死一人,断炊户达10%。金坛的茅麓,社头,城东等区灾荒最严重,断炊户达30%,个别农民饿得难受,将竹篾捣喉咙要自杀,全县断炊户约占9.5%。常熟县滕里乡三四家断炊户到乡政府要饭吃,奉贤泰日区的农民把买的肥料豆饼充饥,庄行区有10%的户已开始吃稻种28。尽管区党委及时落实渡荒措施,补给灾区救济粮,但还是无法弥补惨重的损失。据统计全苏南断炊户190084户,757432人,全区水淹田亩1128664亩29。区委检查小组总结春荒严重的原因,认为除了1951年自然灾害导致去年歉收及刚分得田地农民的底子比较薄等原因影响外,1951年繁重的农业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去年(1951年)农业税较重,秋征20亿,比1950年秋征16亿多征4亿斤,捐献约8千万斤,缴土地证费1亿5千斤,……占农业生产总收入81亿的26%。」 30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在财力、物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极大的代价换来的,这一点可从苏南农民抗美援朝运动中得以充分的证明。

注释

江苏省档案馆等编:《抗美援朝运动在江苏》,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页149。
 
2 苏南区党委:《1952年农业生产计划纲要,实施计划草案,水利工作已经及本委各检查组关于农业生产的检查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75。

3 苏南区党委:《关于1-12月份的工作报告 》,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永久,案卷号302。

4 同注1,页444。 

5 同注1,页153-154。

6 同注3。

7 苏南区党委:《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会议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02。 
8 同注3。

9 同注3。

10 《区党委(1951)9月干部扩大会议上苏南军区,地市县委发言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37。

11 同注10。

12 同注10。

13 苏南行署:《本署关于农业生产、秋征、整籍工作的指示及管文蔚主任在苏南第二、三次专员、县长会议上的报告总结》,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70,永久,案卷号31。

14 同注1,页242。

15 同注1,页228-229。

16 同注1,页237。

17 同注1,页236。

18 同注13。

19 苏南行署:《溧水、常熟、句容、南通、邳睢、建湖农民负担调查材料》,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70,短期,案卷号1452。

20 同注19。

21 苏南区党委:《关于农业生产开展增产竞赛、防治病虫灾害的指示、办法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永久,案卷号302。

22 同注19。

23 同注21。

24 苏南区党委:《关于下半年农村工作的意见、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