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郑小
胡良建:历史教学回归生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复习图表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材料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最新热门    
 
历史高考题型分析

时间:2007-2-28 13:40:14  来源:不详

  (4)历史因果性的知识体系:
  这种考查在2000届的大答题中占24分,1999届13分,1998届21分。历史的内在联系和隐蔽联系,大量地存在于历史因果关系之中。 

  (5)跨国关联性的知识体系:
  2000届郑和远航题和俄日英法四国政体题,就很典型。 

  2重在考查对基本观点的运用 

  (1)迁移来的基础理论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方法论)。《高考试题分析》(2000年版,451页)写道:“首先,要注意把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到历史思维中去。”高三学生对这种“原理”之所不不多,在*课上浅尝过的、为历史学科和答题所要用的大致有:联系和发展的原理,现象和本质的原理,因果关系的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原理,主次 矛盾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原理,等。 

     


  该书还写道:“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①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四个主要的范畴,要掌握每一个范畴的定义和要素。要明确理解这些范畴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应该掌握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生产力标准。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明确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③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理解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初步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论。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避免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历史专业性的基本观点,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便形成了较完整的、严密的历史专业性的基本观点,也可以称之为专业性的理论观点,起“武器”作用。这类观点被大量地、反复地运用于课本,寓于史中,也要求运用于解问答题中。它们是:统一和安定利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顺应历史规律(趋势、潮流)的观点,民族自强自立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探索、改革和创新的观点,为国为民的观点,开放利于发展的观点,物质文化交流利于双方进步的观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互相吸收的观点,发扬优良传统的观点,政权在社会上居于核心地位的观点,历史可供借鉴的观点,继承、否定和发展的观点,尊重历史真貌、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的观点,等。 

  (3)强调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独专其用的一项能力。这些年高考的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没有哪一道题是就史问史、答史的,更没有哪一道题是就论问论、答论的,都是史论结合的。《考试说明》有四条”历史阐释”能力、史论结合能力是各项“历史阐释”能力的中心环节(见《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24页)。这个“中心环节 ”在材料解析题中很明显,但层次上一般不高,涉及面较窄,其重点难点在问答题中了。它通过这个“中心环节”,提高对理论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的要求,提高了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 

  3重在对创造思维能力的激发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五者在人脑这部思维器官中是统一的,运用时往往同时参与,但有主辅之分。五者中,基本点是辩证思维能力,至高点是创造思维能力。问答题既向着“基本点”,又瞄着“至高点”--问答题的一种独特优势。题内激发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论证、评价、分析历史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谈谈认识或启发,以及由考生临试提炼升华出来的理性认识。 

  回答高考试题的创造思维能力有两个档次:①善于独立思考,用得灵活恰当。即将备考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综合能力拿来“用”,关键在于“恰当”--科学性和准确性。②善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这是一种较高的档次。这两个档次是递进关系,没有严格的界限。必须强调:这里讲的是答题中的创见,不是随心搞“小发明”。任何一道正确的考题都有两个“特定”:特定的考查内容(对象),特定的已知未知条件。也就是说,考生的创新意识、创见能力、创造的结果,都必需史论结合,符合题意,否则无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