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8年历史高考试卷全国卷

时间:2009-10-18 17:30:13  来源:edu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皖陕湘鄂闽浙赣辽用)

第I卷

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价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17.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价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价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涉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