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末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期
中大附中七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06年中考历史模
北师大版初三第二次阶段
校本教材开发中如何关注
东北师大附中第一学期高
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知
最新热门    
 
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1、2、3)

时间:2009-10-18 17:35:07  来源:南师大
 

 

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预测(1、2、3)

 
世界史部分训练题

1.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17、18世纪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回答

(1)欧洲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性王国”有哪些基本原则?

(2)依据这些原则,人类在17、18世纪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这些政治文明成果有什么共同特点?

(4)这些政治文明成果有什么共同的进步作用?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原则: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法制.

(2)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787年,美国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发布《人权宣言》,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1791年,法国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法国又成立共和国。

(3)特点: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

(4)进步作用: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示: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阅读下列图片:       

图1《蒙娜丽莎》     图2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图3《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进步思潮?

(2)图2的主编是谁?以他为核心的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图3发表标志着什么?

(4)分别指出上述三股社会进步思潮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共同作用?

 

答案:

(1)思潮: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社会主义。

(2)主编:狄德罗;主张: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宗教或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3)标志马克思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人文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启蒙思想: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革命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

共同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3. 18世纪至19世纪末的法国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述法国在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欧洲、世界历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学说。

(2)经济上:19世纪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3)思想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4.建立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18世纪晚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特点及原因。

(2)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苏联、德国形成的不同经济运行机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世界上的扩展情况及其影响。

(4)你认为政府在经济运行机制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答案:

(1)18世纪晚期: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并影响到政治生活。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30年代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2)美国: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原来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扭转经济的颓势;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具备干预国家经济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强);当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借鉴。

苏联: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等需要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德国:后起的国家,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危机打击重,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弱。

(3)扩展情况及影响: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逐渐束缚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扩展到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国家应适时适度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应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由此给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材料二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材料三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德意志是以怎样的独特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的?后来“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指的是什么?这些政策对德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德国在二战前后谋求崛起主要方式分别什么?结果怎样?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的崛起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独特的方式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影响:促进了德国的崛起。

(2)二战前:走法西斯化道路。结果: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二战后:走和平崛起之路。结果: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德意志完成了统一;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3)一是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崛起,二是走和平崛起符合本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利益。

 

6.欧洲近代、现代史上,用结盟手段来打击自己的对手,维护自身利益,是英国惯用政策,阅读下列不同时期的欧洲政治格局形势图,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法国大革命形势(1972~1795年);    图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图四:欧洲共同体

(1)上述各图分别反映英国在不同时期怎样的结盟状况?

(92)与以前相比,图二和图三分别反映了英国外交政策怎样的变化?并扼要分别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图四英国与前三幅图中的结盟在性质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世界什么样潮流?

(4)概括指出图一到图四,英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1)图一反映了英国与普、奥、西等国结成“反法同盟”;

图二反映了英国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反对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

图三英国参加北约反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

图四反映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谋求自身发展。

(2)图二:反映了英国开始谋求与大国结盟。

原因:十九世纪末,英国开始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德国经济后来居上,超过英国;英德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英国需要调整对外政策才能在英德竞争中维护自身利益。

图三: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英国对外政策上追随美国,成为美国“冷战”的主要战略伙伴。

原因:二战使英国势力严重削弱,殖民地独立运动进一步削弱英国实力,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

(3) 变化:图一至图三是军事结盟,图四是经济结盟。

潮流: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区域化。

(4)变化:英国霸权地位逐渐削弱。

基本原则: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7.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回答:

(1)19世纪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不同?

(3)二战后,新加坡、韩国实现工业化的特点和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

(1)途径: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以技术创新和引进推动工业化进程。

(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3)特点:在薄弱的基础上快速发展。

经验: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发展高技术产业;重视发展科学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4)启示: 实现工业化要依据本国国情,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8.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没有世界市场就没有近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海外市场(还有国内市场)紧紧相连,谁占有更多的市场,谁就有了发展本国经济的优越条件,得市场者强盛,失市场者衰弱。请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有着“世界工厂”之称,请分析其得市场而强盛的原因。

(2)19世纪中期,美、德、日三国各是如何形成基本统一的国内市场的?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为什么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

(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正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市场。围绕“市场”的话题,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答案:

(1)①制度优势获取市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方式;

②暴力手段获取市场: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对外进行疯狂的殖民侵略、血腥掠夺、殖民贸易,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科技力量获取市场: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

(2)①美国:通过南北内战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③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拥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拥有广阔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老牌国家,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

(4)①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握机遇,拓展市场,应对挑战,趋利避害;

②改革开放,加强与各国政治经济交往,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求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合作与发展;

③发展科技,拓展国内市场及增强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9.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此后的一百多年,基本保持了上升的趋势。试从美国统治集团先后实行的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政策角度,结合史实扼要分析美国19世纪晚期崛起以及之后能够长期保持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就此简略谈谈你的体会或认识。

答案:

19世纪晚期,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垄断组织扩大了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以一定的计划性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等,缓解了危机,使经济较快复苏。二战后,美国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鼓励按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使美国经济在50—70年代初保持了稳定发展。

     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状态,美国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措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90年代,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必须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改革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必须根据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美国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走在资本主义国家前列,因而保持了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

 

10.200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90周年。试结合史实概括在苏维埃政权存在的70多年中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决定因素。

答案:主要特征: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希望把德国引向苏联;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20世纪40年代,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对苏联提供援助,并与之共同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强合作。

(4)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发动了“冷战”遏制苏联,形成两极格局,进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苏联采取“和平演变”战略,直至苏联解体。

决定因素:不同时期的各国的实力、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11.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的各国的共识。请分别指出新航路开辟后、19世纪晚期、二战后至70年代出现了哪三次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就以上各时期各举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相关国家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答案:

机遇: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或答商业革命的两个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国家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一次: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第二次:德国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进入垄断阶段。(或答日本利用两次科技革命成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成为亚洲强国,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或答美国积极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三次:新加坡(韩国)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外资,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答德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60年代初,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

12.环太平洋地区在世界近现代史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时代”,据此回答:

(1)在19世纪后期,美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试分析其共同因素。

(2)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美日为摆脱危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方式?试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3)概括指出二战后环太平洋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

答案:(1)共同因素: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国内局势渐趋稳定;都有大量资金投资工业,日本有中国赔款,美国有欧洲资本输入。

(2)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实行罗斯福新政;日本: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侵略,实施法西斯专政方式。

原因:美国有民主传统,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日本经济基础较脆弱;日本、美国对凡—华体系态度不一样。

影响:美国保持了民主制度,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国家干预方式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3)高潮: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70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腾飞;80年代来,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空前提高表现在:

①使亚太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太平洋时代到来;

②使亚太地区迅速进行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落后面貌;

③使亚太地区彻底改变了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不利地位,有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④从国际关系看,加强亚太地区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地位,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心。

13.三次工业革命 (后两次或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前两次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概述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寻求经济发展的?

答案: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抢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中国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确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把握机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

(1)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促进新政治格局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人类面临哪些共同问题?

答案:

(1)趋势:“一超多强” 下的多极化趋势。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日本竭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俄罗斯国际地位有很大改善。

(2)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3)面临的共同问题: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环境恶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1.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化道探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别产生了哪些近代因素?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答案:⑴近代因素:①经济: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同时,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②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开展戊戌变法。③思想文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举办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教育,传播近代科技文化;出现了早期维新派;戊戌变法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⑵特点: ①领域广②处在起步阶段③力量很弱小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⑤进程缓慢、曲折。

 

2.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各呈现出哪些特点? 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特点:政治: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经济:洋务运动破产;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革命思想出现。

制约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势力)的阻挠。

 

3.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发生重大变化,解读以下图片并回答问题:

图一:京师同文馆旧址    图二:京师大学堂匾额   图三:晚清《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封面

图四:幼童留学生出国前合影                 图五:光绪十三年国文教

科书中的一页(第五十课  电话)

请回答:

(1)图—的京师同文馆创立于什么运动期间?它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2) 图四为幼童留学生在轮船招商总局前的合影。轮船招商总局是什么性质的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与派留学生出国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 图二的京师大学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创立的?在这期间考试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图一至图五,简要说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

答案:(1)洋务运动。意义: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人才。   

(2)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联系:二者都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派留学生出国是为洋务企业培养人才的。   

(3) 1898年,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4) 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新式学堂相继创办;中国派出了留学生;出现新的教科书,开始讲授近代科技知识;课程设置发生重大变化。

 

4.概括中国在20世纪初(1900-1919年)在政治体制、思想状况和经济结构领域内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变化:政治: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社会思潮;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经济: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影响:(1)共和政体的建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5.近代化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民主化与法制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哪些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的?

辛亥革命期间: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致力实现议会政治。

过渡时期:

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起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在工矿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试概括1905—1912、1913—1922、1923—1925年三个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主题及主要活动,并指出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大贡献。

(1)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成立中国同盟会,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领导镇南关起义、黄花冈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2)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提出了三大政策;成立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最大贡献: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7、1927年到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对中国的时局造成很大的影响。

图一                                   图二

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一及根据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哪些历史信息?当时全国各界有何反映?

(2)图一和图二有何内在的联系?

(3)图二中,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转移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概述在转移过程中中共开拓创新和战胜艰难险阻的表现。

答案:(1)现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三省,张学良要求抗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反映:中共发表抗战宣言;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奋起抗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英勇抗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举起反蒋抗日的旗帜。

(2)联系:对于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集中全力围剿红军和根据地,导致红军被迫长征。

(3)转移: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表现: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克服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8.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相持阶段到来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

答案:(1) 理论: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实践:改编军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2)对策:发动百团大战;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进行反扫荡斗争;针对国民政府制造皖南事变,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在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针对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采取“三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措施巩固根据地。 

(3)结果: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9.结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分析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并结合史实说明5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实践七届二中全会方针的?

答:(1)历史贡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

(2)实践情况: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打击了经济领域的丑恶现象;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召开八大,进一步明确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农业国的现实是主要矛盾,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总任务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10.苏俄(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曾产生过深远影响。据此回答:

(1)1949年,美国政府发言人艾奇逊曾说:“中国共产党是在20年代初期,在俄罗斯革命的思想推动之下建立起来的。”你对这种说法怎样评判?你认为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无论什么时候,现在、将来,我们一辈子,我们的子孙,都要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学习苏联,要犯错误。”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俄国人的路”这具体指什么?其结果如何?历经曲折后中国人“走自己的路”,这具体又指什么?其结果怎样?

 

(3)中国人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发展过程,你认为中国应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

(1)评判:是客观的,符合史实的。

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2)“走俄国人的路”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照搬“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大搞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结果: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就,但出现长期“左”倾错误,阻碍了继续发展。

“走自己的路”指1978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结果: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综合国力提高,成果辉煌。

(3)马列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要学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注意创新。

11.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决策。

(2)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1)①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②八大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成就: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中共实事求是地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外交上的成功营造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④重视科技教育。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2、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区域性向世界性发展的过程。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民间往来为主体的海外贸易,东则朝鲜、日本,东南则吕宋,南则占城,西南则暹罗(泰国),彼此互市,若比邻然。……16世纪东来的殖民势力还不能够对明朝施加多大的影响。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正在开拓的世界市场。中国的茶叶、生丝、丝绸、瓷器由西班牙大帆船从菲律宾运往美洲,由荷兰、葡萄牙的商队运往欧洲。世界生产的近一半白银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世界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xǐ,五倍)。……

材料三  1983-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和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混合直方图和折线图

 

(1)据材料一  明代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何依据?(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贸易呈现上表发展趋势的内因。

(4)2006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案:(1)地位: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依据:是亚洲贸易的中心;中国的商品以及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2)问题:对外贸易出现入超。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通商,国门被打开;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取得贸易主动权;外国商品采用机器生产,质优价廉。

(3)内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进行改革,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4)机遇、挑战: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挑战

 

 

13、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3)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外交的国策是什么?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3)依据: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国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每当历史的关键时刻,日本总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摄取,从一个落后的社会阶段跃入一个先进的社会阶段,追赶世界历史潮流的。

                                  —— 郑彭年《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

材料二:在有文字记载的中日交往的两千年历史中,我们两国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是极其频繁、非常密切的,对于促进两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两次高潮,在我们两国留下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第一次高潮是在公元630年至894年之间。第二次高潮是在近代。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当时进步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于是,“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论人民民主专政》)

                                ——卞立强《日中两千年.前言》

材料三:日本明治初年就提出了“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的方针,随后逐步确立了向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继1874年侵略台湾和1875年制造江华岛事件、侵略朝鲜之后,日本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朝鲜进行侵略。

                                            ——吴廷璆《日本史》

材料四:从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五十年,是中日关系最恶劣的时代。就1937年开始的八年侵略战争而言,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中国广大幅员要地,残杀一千万中国人,损毁五百亿元的财富。对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无面目见中国人的时代。然而,在这阴森恐怖的黑暗时代当中,出现了一线光辉——这虽然只是漫漫长夜中一二颗闪烁的光辉。我所指的光辉就是中国人留学日本这件事。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材料五: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乘专机来到北京。1972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联合声明的内容:第一:强调邦交正常化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第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吴廷璆《日本史》

请回答:

(1)用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中日关系最恶劣的时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第二次中日交流的高潮,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概括中日两千多年相互关系。

(4)当前,影响中日关系正常积极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1)史实:汉朝,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唐朝,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划的。新政中的制度大多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2)根本原因:日本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这一政策确定后始终是日本近代对华关系的指导方针。

影响:有利于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先进思想,也给中国进步力量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维新派,革命派的活动)。

(3)关系:两国间有着悠久的友好的历史,两千多年中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中日两国人民曾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多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和痛苦。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友好在曲折中发展。

(4)主要障碍:是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战争罪行,不能正确正视历史。

  

15、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逐步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展示执政能力的时期,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外交等方面分别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政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完成拨乱反正。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推动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经济: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

思想理论: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外交:针对世界局势的新特点,确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国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007年高考南京师大附中预测历史题三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经历了从汉唐时期的“内边防务”为主到明清时期“外边防务”为主的变化。“内边防务”通常指中央政权对控制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外边防务”是指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外防范的事务。

据此指出我国汉、唐、明清(1840年前)边疆政策的表现,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表现:两汉先后出兵击败匈奴,建立西域都护,加强了对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都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唐朝时,击败了危及中央政权的突厥族后,先后在西部边疆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中央政权先后采取“和亲”、“册封”等政策,加强对吐蕃、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联系。明朝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抗击沙俄,明清两朝均实行过闭关政策。

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交往联系频繁,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至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已经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国家积极向外扩张。

2、魏晋南北朝、隋唐和明清时期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三个重要时期。简述这三个时期江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史实,并指出这一开发利用过程中引以为鉴的问题。

 

答案:

    概况:魏晋南北朝:江南土地开始大量开垦,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隋唐: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生产工具、技术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江南成为重要产粮区。明清:引进国外高产农作物新品种,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问题: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

3、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请回答: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结果出现什么局面?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4)从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

(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不同:善于纳谏和用人;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文德治国,以儒为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局面:出现“贞观之治”。

(3)贡献:平定三藩;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管辖;统一台湾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打败沙俄侵略者。

(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从夏到商周,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P19—20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警骇之。警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入也。

——引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思想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的思想是什么?与孔子思想的关联何在?客观上有什么进步作用?

 

(3)结合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写作《孔子改制考》的依据和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答案:

(1)观点:仁是其思想核心、维护周礼,主张以德治民,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主张逐步改良社会制度。

(2)思想:“天人感应”说。关联: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用灾异来抑制君主的暴政。作用:劝导专制君主以德治民,有利于减轻人民痛苦和社会进步。

(3)依据:孔子主张政治改良。目的:把孔子改造为改革的先师,有利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原因:儒家思想中包含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发展(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积极影响:主张仁、强调礼,对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有一定作用;反对暴政、主张改良则有利于社会进步。

 

 

 

5、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瑰宝,凸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

(1)以孔子、孟子思想为例,说明春秋战国是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唐太宗是如何以民本思想为指导,调整统治措施,形成“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

 

(3)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说明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答案:

(1)例: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儒家思想的形成就是民本思想产生的标志。

战国时,民本思想得到发展。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发展:政治上,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顾炎武主张“以天下权,寄天下人”;经济上,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说明:民本思想开始向民主思想发展。(中国最早的民主思想萌芽)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分别概述战国、唐朝、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共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战国:①开始出现封建城市;商业活动主要在当时的城市中进行。②中原市场商品丰富。

唐朝:①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管辖非常严格,有时间和地点限制。②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出现了夜市。③广大农村里,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④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城市。⑤商业城市向南方发展。唐后期,扬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

明清时期:①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品种增多。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原因:商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基础上的。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7、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概述其在唐、宋、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反映的主要时代特征。

答案:

     (1)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2)北宋:实行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4)清朝:科举制度遭到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反映了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的衰败。

 

8、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请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2)请结合科举制度从隋唐产生和明清衰落的史实,谈谈你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

 

(3)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的学校教育制度。简要评述清末新教育制度是怎样兴起和取代科举制的。

 

答案:

(1)并不矛盾。理由: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2)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科技文化进步与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3)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培养科技、翻译和新式军事人才等;戊戌变法诏令各省兴办中小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创办起来。新式学校教育的兴办是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成果,它突破了并最终取代了科举制度下的旧式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9、宋元时期我国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政治格局?

答案:

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到新的统一局面的完成。

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宋朝在政治上过度集权,恶果严重,国力贫弱;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方针,妥协退让,签订和约,无心统一。

(2)国家统一:蒙古政权崛起,军事势力强大;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迫害抵抗派将领,国力衰弱;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

 

10、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黄宗羲却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治人。”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各自的影响。

 

答案:

不同:管: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黄: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必然性及影响:

    (1)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管仲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需要。管仲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成为春秋首霸;他的思想成为后来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都有重要影响。

    (2)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他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11、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而到16世纪时,中国为什么未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技术?

 

(1)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科技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通常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西方的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通常上升到理论高度。

(2)主要原因:封建制度建立早,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3)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缺乏创新精神;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回答:

⑴材料1、2、3分别是哪三个时期的形势图?

 

⑵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材料1、2、3反映了当时分别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⑶材料2、材料3与材料1相比,实行这些制度后,对政局发展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⑷根据三幅图反映的史实,扼要指出我国古代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

(1)西周、秦朝、元朝

(2)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3)不同影响:西周以后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局面;秦、元朝始终维持国家统一的局面。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边疆得到开发,疆域得到开发,疆域扩大;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3、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一是在秦汉,一是在隋唐,一是在宋元。

请回答:

(1)试以秦汉、宋元为例,谈谈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各有什么特点。

(2)结合这些特点,分析秦汉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

(1)原因:①国家强大,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②中央集权制度完善。③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特点:①汉代: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宋元: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和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他们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

(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