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7年高三古代经济专题测试题

时间:2009-10-18 17:38:23  来源:艾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古代史(二)
                             艾锋
                    古代经济测试题


                   
 

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C.封建小农经济            D.远古游牧经济

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4.东汉时,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突出成就是      

A.发明淬火技术          B.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C.用煤炭作为冶铁燃料    D.低温炼钢技术、灌钢法得到推广   

5.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A.封建剥削沉重       B.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购买力低      D.土地经营的利润率高

6.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

A.官营手工业的出现      B.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C.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D.洋务企业的兴办 

 

 

7.按下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谷物加工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耕地    B、①耕地      ②汲水 ③ 耕地  ④灌溉

C、①耕地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谷物加工  D、①谷物加工  ②耕地 ③耕地   ④灌溉

8.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         B.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

9.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既稀疏又微弱,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束缚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生产技术滞后    D.资金不足

10.你认为下列古币中属于假币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南宋初期林升的一首诗《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称颂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描绘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和苟且偷安               D.反映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1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下列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市”分开,“市”定时开启

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宋朝“坊”“市”界限打破,但商业活动依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明清时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14.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石”,这一说法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

A.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B.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

C.涌现了一批富有实力的地域性商人群体

D.江南、江北经济发达,富人较多

15.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6.《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六》记载:“盖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为此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18.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表明(  )

A.手工业已超过农业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市明朝主要税源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9.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    )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20.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1.下列对私田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私田是广大自耕农的私有田地  B战国以前已经出现了私田

C铁农具的使用使私田扩大      D公田转化为私田使井田制瓦解

22.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3.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封建政府的重视              B。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

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4. 观察阅读下面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汉代代田法模型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

25.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陶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D.商周——玉器

唐宋——瓷器                唐宋——漆器

      明清——丝织品              明清——玻璃

26.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其闻名天下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7.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28.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明清时期            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

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

29.关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倭寇之患消除之后明政府重新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B.清 朝 乾 隆 时 规 定 只 开 澳 门 一 处 对 外 通 商 ,由 “ 十三 行 ” 统 一 经营 管理对外贸易。

C.清朝推行“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是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

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0.“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31.“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疆固守疆域

3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述记载最早出现和反映的事实是
A.唐都长安城市的繁荣景象       B.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南宋临安成为新经济中心      D.明朝出现大量专业性城市

34.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5.从经济的角度看,能够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36.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                       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C.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37.明清时期江南出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现象,反映的史实是:

A.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比较发达            B.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江南地区的丝织业规模扩大              D.丝织业发展,分工更加细密

 

 

 

3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

①     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3分)

 

 

②     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4分)

 

 

③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4分)

 

 

 

39.阅读下列歌谣和材料: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各地广泛流传的民谣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夏四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北平。”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明史·太祖本纪》 

永乐元年,“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二年九月,“徙山西民百万户实北京”。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    

——《明史·成祖本纪》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 《明·移民律》

问题:

⑴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明太祖和明成祖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分析其背景和目的。

 

⑵移民把当初的集合地点当作自己的家乡,这个在各地广泛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说明了什么?

 

⑶中国从战国、两晋到宋金时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CACBBCBBABCBCCDADBC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AACADCBDDBCDBBDBD
 
 
                   
古代中国经济测试题参考答案:

 

38.参考答案:

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1分)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    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2分)

②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2分)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2分)

③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2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1分)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1分)

39.参考答案:

⑴元末农民战争,人口锐减,明太祖为恢复经济。

“靖难之役”造成北京人口锐减,明成祖想加强北京。

⑵移民思念家乡,不忘根本。

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逐步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