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全国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汇总1

时间:2009-10-18 17:43:05  来源:佚名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汇总一

                  北京西城区名题一


    中外关系历经了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近代的屈辱,和现代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嬗变。回答12—15题。
12.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辰韩居民多为秦朝移民后裔,又称“秦韩”
    B.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C.天竺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D.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
13.唐朝与南宋海外贸易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A.鼓励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活动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疆域空前辽阔                       D.泉州为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14.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    “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    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和韩国等国家都实现了关系正常   化。苏联解体后,我国与前苏联范围的各国都保持正常关系。这些史实主要说明
    A.中国十分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周边环境
    C.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体现为不结盟政策
    D.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科学技术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回答16~18题。
1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的发明
    B.唐朝时期将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
    C.元朝时火药用于军事,发明管状火器“突火枪”
    D.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借助罗盘针和火药打开了世界市场
17.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18.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的人口处,摆放了一块重达24吨的大煤块,    其主要目的是
    A.宣布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B.展示新能源的发明与利用
    C.体现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                D.表明英国煤储量世界第一


    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回答19~23题。
19.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各项能说明这一观点的   是
    A.各国普遍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国际工人运动由分散走向了联合
    C.各国普遍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D.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
20.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21.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宣称要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的国际组织是
    A.英日同盟    B.德法同盟    C.国际联盟    D.反法西斯同盟
22.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宪章》宗旨的是
    A.协调国与国间的行动    B.大国一致    C.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D.平等友好
23.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的建立反映了
    A.经济区域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经济自由化趋势    D.经济联合化趋势


参考答案:  12—15.BADB           16—19.DDCB            20—23.DCBA

 


37.(20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集中反映了国家性质和社会性质。   
材料一   秦律称:“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大明律•序》称:“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有“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 犯。……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材料三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议决一切法律案”
    材料四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和《大明律》在指导思想上的相同之处。(3分)并据此概括我国封建社会法律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政府在政治体制方面发生的变化。(2分)简要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6分)


(3)在材料四,“五四宪法”指出,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中的“发展”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所有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之处:以律法规范人民的活动(或以法束民)(3分)特点;律法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分)
    (2)变化:从反对立宪到预备立宪。(2分)     原因:革命形势高涨。(2分)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分)
    (3)发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2分)
    (4)趋势:民权取代君权的进步性。(4分)

 


                     黄冈名题一
    赋税制度的变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答12—13题。
12.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进步”最主要体现在
  A.税制完成统一                         B.放松了人身控制
  C.扩大了纳税面                         D.减轻了农民负担
13.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税制的又一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
  ①赋役合并     ②以钱募役     ③赋税征银        ④按田亩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中国近代前期开始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程。回答14—16题。
14.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初次实践了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洋务运动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5.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与此直接相关的政府行为是
  A.洋务派举办近代工业                   B.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实业
16.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其关键措施是
  A.没收官僚资本                       B.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完成三大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


    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和政权的稳固。回答17—20题。
17.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似点包括
  ①会议全力纠正了组织上、军事上、思想上的错误②毛泽东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正确
  主张③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和革命  ④是党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问题
的开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A.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B.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C.消除了路线方面的错误,统一了全党思想
  D.要求全党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④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终极动力。回答21—23题。
2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非洲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B.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C.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2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起了直接作用的科学成就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
  C.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              D.伦琴发现“X射线”
2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这里的“调整”主要是指
  A.以北大西洋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向太平洋为中心的经济格局转化
  B.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密切
  C.以欧洲中心的经济格局向以亚洲为中心的经济格局转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参考答案:      12—15.BBBB      16—19.BBDD       20—23.CDCD

 


37.(32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
  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司法部共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该《法典》概括了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文件形式。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等。涵盖了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度法等七个方面,现已出版83卷。该《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和诉论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核心,以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的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5)世界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试列举出来。(不少于三例)(6分)


参考答案:(1)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6分)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开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6分)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6分)
(4)《法典》特点: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中心,全面周密,内容广泛,与国际接轨;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及“依法治国”思想。说明的问题: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各种法律制度配套更为全面,民主性更为鲜明。(8分)(评分说明:评分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如有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说法均可酌情给分。) 
(5)举例: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美国《1787年宪法》,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苏联《1936年宪法》等。(任举其中三个得6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