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历史模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山东2007年课改高考文综样题

时间:2009-10-18 17:45:50  来源:山东省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例1】  2005年11月11日,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诞生(见下图)。回答1-3题。

 

 

 

1.“福娃”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这说明

①抽象的艺术造型设计可以不遵循认识的规律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艺术作品是不依赖于原型的主观创造     

④艺术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考试能力要求1、2 (思想政治必修4)

答案:C

2.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窗体顶端窗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分别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福娃”向世界各地传递中国人民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这说明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         D.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考试能力要求2、3 (思想政治必修3)

答案:D

3.随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面世后的热销,“福娃”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奥运会吉祥物特许产业也随之红火起来。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B.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人们的消费观念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考试能力要求1、2 (思想政治必修1)

答案:A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是一道图画材料式组合题(内含3小题)。它以人们关注的北京2008奥运会为背景,以吉祥物“福娃”的造型、寓意、热销等信息为载体,分别考查思想政治“必修4、3、1”的有关知识,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对重大社会热点的关注,提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主要为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

本题中的第1小题主要考查思想政治“必修4”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等部分的有关知识;第2小题主要考查思想政治“必修3”中“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等部分的有关知识;第3小题主要考查思想政治“必修1”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部分的有关知识。)

 

【例2】  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

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

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考试能力要求1、2(历史必修2)

答案:C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一个“印记”及其文字解释等材料所创设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问题情景,巧妙的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本题的历史现象虽然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叙述,但材料中“收钢条、造细针、转卖兴贩”反映了集原料、加工生产和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另外,本题还具有明显的山东地方特色。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主要为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必修2”中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征、特点”部分的有关内容。)

 

【例3】  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

…………………………………………考试能力要求1、2、4 历史必修2)

答案:D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考查社会生活史内容,意在强调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从考察的能力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的能力。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主要为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

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历史“必修2”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部分的有关知识。)

 

 

 

【例4】  读“全球候鸟迁徙路径”示意图,判断1-2题:

1. 候鸟迁徙的“大西洋”路径经过的自然带中缺少

A. 热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考试能力要求1、2 (地理必修1)

答案:D

2.目前在世界局部地区发生了新型禽流感,科学家担心会蔓延到全球,其理由最有可能是

     A.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存在              B.世界大洋环流的分布 

C.国际人口迁移频率的增加            D.候鸟迁徙路径的交叉

…………………………………………考试能力要求1、4 (地理必修1)

答案:D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当前全球性的热点问题——禽流感的发生为背景,以候鸟的迁徙路径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了地理必修1中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等知识内容,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其问题的设置是对一种现象的探究,同时引导学生对重大地理事件的关注。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主要为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

本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是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部分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

【例5】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加强,企业在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的比重已超过60%,涌现出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据此,并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2)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请你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注重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作用。

(3)国家鼓励青年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不少中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大胆探索创新,取得了许多科技发明成果。不少发明的制作材料虽然简单,但其中闪烁的奇思妙想却非常可贵。比如安全捕鼠器是利用雪碧瓶、木板和胶带做成的,把雪碧瓶的一端剪成倒刺形状,老鼠只能进不能出;三防自行车车座则在车座上加了木头固定和铁皮翻转,这样车座不但可以在下雨或烈日下翻转过来,还能防止小偷偷走,等等。在这些事例中,闪烁着“奇思妙想”的智慧,这启发我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应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考试能力要求1、2、3、4 (思想政治必修1、2、3、4)

参考答案:

(1)①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企业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企业实现营利的重要手段。②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2)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否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发展中能否占据主导地位。②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

(3)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从其它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如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等。)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背景,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学生科技创新的典型事例为载体,综合考查思想政治必修1、2、3、4的有关知识。该题既考查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育创新意识。试题能力立意明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很强的综合性,其考查的能力层次涵盖了本科目考试能力的全部要求。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政治“必修1、2、3、4”中的“公司的经营”、“国际竞争的实质”、“文化创新”和“创新意识”等部分的有关内容。)

 

【例6】  事例一:有位工人不小心弄错了配方,致使一批书写纸全部不能用。正当他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位朋友劝慰他:“相对于书写纸来说,这些是废纸,但能不能把这些废纸变成另外一种有用的纸呢?”他受此启发,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后发现,这种纸虽然不能用来书写,但其吸水性能却相当好,于是他把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取名为“吸水纸巾”,后来这种纸巾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事例二: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总结了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结合上述事例,说明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考试能力要求1、2、3、4 (思想政治选修4)

参考答案: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①事例一该工人运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实现废纸“无用”向“有用”的转换说明,学习和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②事例二说明,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在“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下,以“吸水纸巾”发明过程和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背景,通过典型事例的情景设置,综合考查思想政治“选修4”的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重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思想政治“选修4”中的“科学思维的含义”、“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学会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意义”等知识。)

 

 

 

【例7】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图      片

历史地位

理     由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考试能力要求1、2、3、4 (历史必修1)

参考答案:

历史事件

历史地位

理      由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中国1949年革命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1979年开始的改革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完成表格的形式,要求考生将材料中的“里程碑”与人类文明发展建立起有机地联系,重在考查考生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也鲜明地渗透了对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必修1”中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等部分的有关重要知识内容。)

 

【例8】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根据上面的讨论,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课题题目。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3)要开展上述课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资料,你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得?(只要答出三种方法即可)

………………………………………考试能力要求1、2、3、4 (历史选修4)

评分原则及要求:

(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所拟题目规范、切题给2分,一般给1分。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通过对考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探究,以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考查,将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特别指出的是,该题尤其较好地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其中,重点考查的是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水平。

③考查内容:

历史“必修1”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部分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等相关知识内容。)

 

 

 

【例9】  下列图片分别为铸造于240多年前的乾隆盛世时期的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它们历经战乱,曾漂泊海外达140多年。

2000年4月30日和5月2日,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的劝阻,公开拍卖流失海外的这三件珍美的宝贵文物。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不惜代价,以总价3000万港元拍得这三件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得以回归祖国,赢得了国人的广泛赞誉。

请结合所学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相关知识,以“兽首文物的流失和回归”为题材,就你的感想,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

注 意:

①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

②观点要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③不超过300字。

……………………………………………考试能力要求1、2、3、4 (历史选修6)

参考评分原则:

(1)选题: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

观点:要注意其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如:爱国、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等角度)。在此基础上,考生可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

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

文字:文字流畅、通顺。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开放性的写小短文的形式,着重考查考生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史论结合地进行探讨论证问题的能力。另外,该题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其中,考查的重点是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进行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发现或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论证问题,以及初步尝试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并体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考查内容:

历史“选修6”中有关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应持的情感态度和保护意识等相关内容。)

 

【例10】  2004年7月5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到安全地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你认为图中提供的哪条逃生路线(①②③④)是最可行的?并说明理由。

(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试分析导致该地区上述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1)线路②。理由:泥石流沿沟谷下泄,逃生时宜选择地势较高,且远离沟底的方向,危险性最小。

(2)该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破坏性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形崎岖,坡度较大;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该题创设了一个新情景,以泥石流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为载体,综合考查本科目考试的四项能力要求;并考查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哲理的理解和认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各项能力要求,对事件的原因做出综合的分析并对面临的不同选择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关注减灾防灾的实践意识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

③考查内容: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某种自然灾害的适当的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等有关内容。)

 

  【例11】  下图为某地区水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河流之间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山脉。请列举此山脉与我国哪些重要地理界线大致吻合。

(2)B河流域若发生严重的水体污染事件,河水净化速度最慢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3)请写出防治C湖西岸附近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合理化措施。

(4)D所在省(区)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来源地之一。我国2001年加入WTO,当年南方某地榨油厂就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该省(区)大豆却大量积压在农村。请根据下表分析这个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所在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收集有关资料,以该省区“大豆的出路”为题进行研究,应主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试简述理由。

该省区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表

 

该省(区)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成本(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注:其中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考试能力要求1、2、3、4 (地理必修1、2、3)

参考答案:

(1) 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分界线;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列举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

(2)冬季。理由:降水少,流量小;河流处于封冻期,流速慢。

(3)退耕还林还牧;保护好现有草场(实行轮牧、减少载畜量均可得分);建设人工草场等。(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4)原因:该省大豆价格高,出油率低,加工成本高。(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方法:比较法。理由:选定对象进行比较,能找出差距和改进的措施。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以某地区水系图为载体,整合了高中地理新课程三个必修模块中的主干知识,综合性较强。试题既有学科基础规律和原理的考查;同时能力立意较强,较全面地考查了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区域比较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等。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较为巧妙的设问,隐含着对东北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的关注;2005年为“国际荒漠化年”,题目以呼伦贝尔草原面临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为切入点,要求综合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考查考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知程度;最后以东北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为背景,评价考生对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有关要求。其中,重点是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探究,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③考查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有关知识;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地理必修2中“农业区位因素”,地理必修3中“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内容。)

 

【例12】   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山东省于2006年6月16~18日首次举办“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据大众网报道:文博会上山东省17市布展将连成一体,形成整体格局,展示山东文化产业的风采。为此,将在文博会上布置三个板块:东部以青岛为中心,布局滨海文化产业带展区,展示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中部以济南为中心,布置以山、泉为代表的鲁中文化产业带区,体现山(泰山)、泉(泉城)文化特色;西部以济宁为中心,布局儒家文化、运河及黄河文化产业带,体现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运河物流等基本特色。这三个板块由东到西形成文化产业长廊,体现山东整体文化风貌(如下图)。

 

 

(1)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带成为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请简述其区位优势。

(2)以山、泉为代表的鲁中文化产业带中,泰山拔地而起,号称“五岳独尊”,是历来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仰慕朝拜的对象。试分析泰山“一览众山小”磅礴气势的地理原因。

 

 

 

 

 

 

 

 

 

(3)位于山东西部文化产业带的济宁地区,诞生了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几千年来以他们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在某次儒学研讨会上,有关学者对于儒家思想提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甲主张,“儒学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力中心”,“以儒学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全面的复兴。”

②乙认为,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压抑深重不堪,思想文化的萎缩和创造力的衰减。

③丙提出,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或糟粕的东西,要给以总结。

请结合你所了解的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4)山东各地积极响应省文博会,根据各地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各具特色的活动,带动了旅游、餐饮、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说明举办文博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作用。

(5)据报道,作为孔子故里的某市,在准备参加文博会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过去在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文化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确定了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和孔子故里所独有的深厚影响力的优势繁荣本市经济的思路,并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两大重点,力求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请你回答:该市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主要体现哪些哲学道理?

……………………………………………………考试能力要求1、2、3、4

地理必修1、2、3,历史必修3,思想政治必修1、3、4)

参考答案:

(1)该产业带位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大;人口密度较大,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较好的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从地势上看,泰山与周边地区相对高差较大(或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

从地质成因上看,泰山属于断层所致的块状山地(或地垒山),山势险峻。

(3)考生可以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注意:

若考生选择观点①:需要答出“仁”“仁政”学说及影响;“以人为本”思想;“大丈夫”思想;“忠贞、气节”思想;“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列举史据以说明史观为据)

若考生选择观点②:需要答出“三纲五常”;等级尊卑观念;等等。

若考生选择观点③:需要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的论据,辩证地分析评价。

(4)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②举办文博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崛起,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5)①认真分析本地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②在认真分析本地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③根据本地实际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若从其它角度回答问题,只要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等。)

(说 明:

①命题意图:

本题为跨学科类的综合性非选择题。它在“山东文博会”的主题下,将地理必修1、2、3,历史必修3和思想政治必修1、3、4等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旨在考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题的情景设计注意突出了山东省的地方特色,意在引导考生密切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生活。其考查的能力层次涵盖了本科目考试能力要求的全部。

②考核目标:

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全部要求。其重点是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全面审视、探讨或尝试解决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考查内容:

地理必修1、2、3中的有关知识内容;历史必修3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思想政治必修1、3、4中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矛盾”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等知识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